李少天事後曾寫了一封信向趙漢請罪,結果趙漢回了他八個字――軍法如山、咎由自取。事實上,趙漢對此事也是相當的惱火,趙良那個蠢貨難道就不清楚南征的重要意義,非要搞出這麼些烏七八糟的事情來?簡直就是豬腦子。
趙良的家人在得到趙良被李少天斬了的噩耗好齊刷刷地趕到了襄州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幫子,痛哭流涕的向趙漢哭訴著委屈,大罵李少天是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並且還汙蔑李少天有著不臣之心,攪得將軍府裏是烏煙瘴氣、雞飛狗跳。
趙漢原本就在為南征的事情而著急上火,哪裏有心思去理會趙良的那一幫子哭哭啼啼的親屬,被惹得煩了,於是冷冷地向那些尋死覓活的趙良親屬們拋下了八個字――擾亂南征、死有餘辜。
這下,趙良的那些家人們也不敢再鬧了,灰溜溜了離開了將軍府。南征是什麼?表麵上看來是趙漢想奪取荊南之地,一統山南東道,實際上是為了趙家牟取更多的權益而展開的一場爭奪地盤的戰爭,它不僅關係著趙漢的統治,更是跟他們這些趙家人的利益息息相關。趙漢已經如此明確的表明了立場,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且還會引起其他趙家勢力的不滿。
出乎李少天意料的是,因為砍了趙良,東路軍的副將,也就是他的副手,同樣也是趙氏族人的從五品定遠將軍趙光耀對他卻是欽佩有加,對他的偏激看法由此大為改觀,認為其是個敢作敢當的男子漢。如果換作了自己,趙光耀自認是不會殺了趙良的,這裏麵牽扯到的利益糾葛實在是太多了。
趙光耀少年英雄,心高氣傲,對比自己還小上幾歲李少天當上東路軍的統帥頗為不服,他堅信自己並不比李少天差,認為李少天之所以主掌東路軍不過是沾了趙漢的光而已。
雖然李少天對趙光耀解釋過東路軍的主要任務是滯敵,目的是威脅郢州城以拖住武昌的敵軍,使其不能馳援江陵,但趙光耀還是對他龜縮不出的舉動十分不滿,怎麼得也要騷擾一下郢州城的後方吧,否則他的三千飛雲精騎豈不是成了擺設,毫無無用武之地。
趙光耀曾經多次向李少天請命,希望能率領手下的飛雲騎出擊,襲擊郢州城所控製的縣鎮,使得王本祿為了保護那些縣鎮而分散郢州城的兵力,但皆被李少天拒絕。以為李少天是害怕自己建立功勳,從而奪了他的風頭,趙光耀心中對李少天的這種小人行徑是嗤之以鼻,一怒之下幹脆離開了石子鎮的大營,領著飛雲騎跑到了一旁的仙人鎮駐紮,省得受李少天的窩囊氣。
李少天對於趙光耀的固執行為是頭疼不已,再怎麼說趙光耀也是東路軍的副帥,論輩分又是自己的大舅子,分開就分開吧,耳根子也清淨了不是。於是在苦笑一聲後,李少天也就隨了趙光耀的心意,任由他駐紮在仙人鎮,並且補了一道調令給他,算是完成了調兵的手續。
整肅完隨州鎮兵的軍紀,李少天又開始整頓它的軍務,希望通過強化訓練來提高士兵的戰鬥力,所以從天殺軍調出一批基層軍官,讓隨州鎮兵大營出身的顧忠國和顧忠恩主持那七千名隨州鎮兵的整訓。一時間,隨州鎮兵的營區殺聲震天,訓練火熱。
對於那些受不了訓練的艱苦而想離開的隨州鎮兵,李少天十分的大度,每人發送十二兩銀子的遣散費,作為他們安身立命之資。不過李少天有一個附帶條件,那就是禁止他們再在襄荊從軍,否則嚴懲不怠。
在經曆了最初的退軍潮後,隨州鎮兵的心態逐漸穩定了下來,李少天說到做到,一份不少地給予了那些退出者應得的銀兩。反正他們都是本鄉本土的子弟,彼此間知根知底,量其也無法再在襄荊的軍隊中混下去,白白地浪費軍餉。
七千名隨州鎮兵中,因為年齡、身體和思想等因素退軍的人數達到了兩千人,令李少天大跌眼鏡,他現在的軍事訓練強度隻是天殺軍的一半而已,不過這也從側麵說明了鎮兵素質的低下。
對於鎮兵的缺員,出乎大家的意料,李少天竟然在郢州當地招募。開始時,青陽縣和石川縣等幾個縣的招兵點冷冷清清,百姓們害怕李少天無法在郢州立足,日後受到王本祿的報複,因此沒人敢應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