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荊南烽煙 第五十二章 開辟(1)(1 / 2)

百姓們最缺的是什麼?答案隻有一個――土地!封建社會裏,土地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財富,曆來被統治階級所把持。為了吸引百姓應募,李少天史無前例地開出了一個豐厚的條件――凡被招募者,每人可獲得八畝田地以及領取一袋大米,並且這八畝田地在戰後三年內免收任何的賦稅。

當然了,要得到這八畝田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除非戰死或者重傷,否則應募者要在部隊中服役十五年,十五年後田地才能歸其所有。八畝田地歸應募者的名下,不可買賣,是其退役後的生活來源。

出於對土地的渴望,一些生活艱辛的百姓終於抵擋不住土地的誘惑,在貧窮的驅使下,三五成群地出現在了招兵點,遠遠地觀望著,竊竊私語,好像在等待著什麼發生。

終於,在第三招兵點,一名體格強壯、膚色黝黑、穿著破破爛爛的高個子青年將雙手使勁在破衣服上擦了擦後,挺身而出,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下,滿臉通紅地第一個走進了招兵點。經過一係列的體檢後,他拿到了蓋著“東路軍第三招兵點管理處”紅章的土地契約書。

掩飾不住臉上的激動和喜悅,高個子青年小心翼翼地將契約書藏進懷裏,然後扛起分發的一袋大米,大步流星地往家中趕去,他在所居住的村子附近獲得了八畝田地,其中四畝良田、四畝薄田,屆時會由專人前去給他丈量土地。

高個子青年此時並不知道,他已經在無意間邁出了人類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幸運地得以載入史冊。

有了高個子青年作為榜樣,在八畝田地和一袋大米的鼓舞下,第二名應募者隨即躍出了人群,快步走向招兵點,頓時,周圍的人群便潮水般地向招兵點湧了過去。此情此情在各個招兵點上演著,一舉打開了募兵的局麵。

當然了,這八畝田地和一袋大米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應募者必須要通過招兵點的體檢才能成為一名新兵,而且他們還必須要撐過三個月的新兵期,否則將被淘汰。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來應募的絕大多數都是貧苦人家的子弟,自然能吃苦耐勞,因此隻要過了體檢的這一關,對他們來說就是萬事大吉,接下來就會享受到猶如在天堂般的生活――享受新兵特餐,增加營養,以增強他們的體質。

戰場上的戰機瞬息萬變,可能這些新兵蛋子並沒有完成三個月的新兵適應期就要奔赴戰場,一切都隻能聽天由命。

考慮到前線物資中轉站的重要性,李少天決定將石川縣縣城交給自己信的過又有辦事能力的人來鎮守。因此,經過一番思量,他選擇了襄州城西城巡守司黃業偉來挑這個大梁,將其調來了石川縣。

雖說石川縣是戰爭的前沿,處境可能極度危險,但黃業偉知道這是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便交接了襄州城的職務,帶著挑選出的一批吏員,急匆匆地趕赴石川縣上任,接管了縣城。

所有的事情都在按照李少天的安排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這看似和平的景象下,籠罩在郢州上空的戰爭陰雲越來越濃厚,一場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相對於李少天的緊張忙碌,郢州城內的王本祿過得是瀟灑愜意,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功”地將李少天的東路軍“攔”在了石子鎮,使得其不能越雷池一步,牢牢地“掌握”住了戰場的主動。

在寫向王本仙的報捷文書中,王本祿大言不慚地吹噓著自己抵抗東路軍的“豐功偉績”,謊報其在曆次交戰中斬敵八千、俘虜兩千,戰績輝煌。並且鼓吹郢州防線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甚至抓了兩百鄉民冒充俘虜,大張旗鼓地去江陵獻俘。

王本祿的報捷文書和獻俘的舉動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給人心浮動的江陵城打了一針鎮靜劑,有效穩定了民心。尤其是當那兩百名麵黃肌瘦、垂頭喪氣的“俘虜兵”進入江陵城時,整個江陵城刹那間就轟動了,人們歡欣鼓舞,對郢州大捷是奔走相告。

一直為長水縣戰事忙得焦頭爛額的王本仙終於可以鬆一口氣,郢州不比江陵,統治基礎遠沒有江陵深厚。開始時,王本仙還對王本祿的戰報有所懷疑,不過後來一想也就安下心來:也不知道趙漢是哪根筋不對了,他派出的東路軍竟然是由鎮兵組成的雜牌軍,而且領軍的主將和副將也是兩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

有付白軍這員經驗豐富的老將坐鎮郢州城,又是守城,對付兩個愣頭青絕對是輕而易舉、遊刃有餘,量這兩條小泥鰍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來。王本仙當然知道王本祿戰報裏肯定有不少水分,不過隻要能牢牢地守住郢州城,避免兩線激戰就是大功一件,因此他對王本祿和付白軍是大力褒獎,重重賞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