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生考試誠信缺失的社會背景與演變趨勢分析
考試研究
作者:蘇貴斌 張有明 王迪
摘 要: 我國研究生考試誠信缺失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每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都包括當事人行為被質疑不當、信息傳播、資源動員等環節。這與我國社會道德水平和信任水平整體下降、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與公眾期望存在反差、有效監督與製約機製缺失、製度傾斜與不公正的現象密切相關。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 誠信缺失 社會背景 演變趨勢
我國研究生教育在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考試作弊集團化、產業化等一係列失信於公眾的現象。消除信任缺失,重樹公眾對研究生教育的信任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以往多從現象層麵對這一問題進行梳理,視角相對單一,而對研究生教育考試誠信缺失問題進行綜合審視,歸納其形態,分析其社會背景與演變趨勢,對重塑公眾對研究生教育的信任,具有理論及現實意義。
1.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誠信缺失產生的社會背景分析
首先,社會整體信任水平下降,客觀上使得公眾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的信任麵臨衝擊。我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特點是以具體血緣、親戚等為基礎形成差序格局。這種格局的特點是社會流動性小,是一種“熟人社會”。但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化,這種建立在傳統道德基礎上的社會信任受到衝擊,有學者甚至認為我國社會信任正處於解體狀態:社會不信任已經盛行多年,並且表現和深入到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麵,包括人與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官民之間等。在這樣一種傳統社會信任“處於解體狀態”的社會背景中,公眾對於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信任水平的降低甚至信任缺失自然難以避免。
其次,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績效與公眾期望具有相當程度的反差,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誠信缺失提供土壤。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正處於“改革矛盾凸顯期”,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大量衍生。由於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體係及其自身衝突化解機製的不健全,矛盾的解決訴求大量指向研究生教育管理機構,使其成為各種矛盾與衝突的交彙點,並且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內的公共服務、人才培養、福利保障等需求的全麵快速增長與我國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務不到位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兩方麵的因素疊加在一起,形成這樣一種態勢:公眾對研究生教育在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麵的“需求”不斷增長,而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的發展水平在回應並滿足公眾需求能力和績效方麵與公眾的需求與期待有相當的差距。
最後,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當中存在一些製度與政策的不公正現象。當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的相關製度與政策在利益調整、利益分配等方麵不公正時,就會導致公眾懷疑我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的公平性,進一步引發公眾對於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的信任危機。這些因製度傾斜而利益受損的群體很難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的相關製度與政策的公正性、合法性表示認同。這種製度與政策的傾斜與不公在更深層次上加劇公眾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考試工作的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