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亞
歲末年初,如何把握新常態引起社會熱議。新常態是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發展新階段的一種表述,這一概念成為把握中國當下發展實際的標誌性話語。眺望2015,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將成為中國發展的大邏輯。而能否在各個領域全麵激發創新動力,將成為中國2015年引領新常態的關鍵所在。
對粗放發展方式說再見的中國經濟,迫切需要以創新為龍頭,培育新的增長點;社會發展從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人們對生活質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氣清潔、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滿足這些要求就必須對社會治理進行全麵創新;全麵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不斷出台,要細化、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無疑對各級黨政機關的改革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具體到黨員領導幹部身上則是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全新工作作風和精神麵貌。
盡管多年來我國在支持創新、激發社會創新活力方麵做了許多工作,但創新動力仍顯不足。應該說,在許多時候人們並不缺乏對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和從事創新的潛在渴望,但這些認識和渴望並未化為起而行之的動力,究其原因就在於外部支持體係的缺乏。在經濟發展領域,許多創新行為不但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政策支持,有時候還要額外負擔沉重的稅費;在其他領域,人們的創新行為可能要麵對的是缺乏寬容和激勵的製度、輿論環境。總體來看,創新的成本很高,其收益卻難以預料,人們麵對創新望而卻步也就不難理解了。
創新是美好的,但創新往往也是脆弱的,它對社會環境的要求很苛刻。2015年,中國要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意願和創新力量,就必須培厚創新的土壤,改善創新事物的生長環境,為各個領域的創新行為精心營造良好的生態和氛圍。這既包括製度、政策的調整,也包括對輿論的引導;既需要在觀念上打破常規、解放思想,也要敢於在工作中啃硬骨頭、涉險灘、過深水區,全麵深化改革。唯有此,我們才能真正認識、適應新常態,最終做到用創新動力引領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