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做大眾克隆,不為物欲奴役(1 / 3)

■吳小康

在功利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被一些人信奉的當下,卻有越來越多的人群探索和追求個性化十足的多元、另類生活方式。慢生活、樂活族、極簡主義、低碳生活、公益生活等新生活群體開始不斷刷新大眾視野。他們用行動擴展了自己生活的廣度和自由度,也為當下社會吹來一股清新之風,探尋出未來生活的各種可能。

不持有與“斷舍離”:極簡主義者的無與有

與追求自然生活一樣,一些年輕人正在踐行著不持有生活理念。在其生活中,盡最大努力降低物質需求,這種另類行為讓他們精神上獲得不一樣的快樂。

“現在家裏很多物品都被處理掉了,這種生活的減法讓我慢慢擺脫了被物所困的煩惱。”已經接觸不持有生活一年多的江薇說,不持有生活堅持縮減浪費、回收再利用、重複使用、維修再利用,不持有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不鍾愛的、無法回收利用的、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

“堅持不持有,並不意味著要一味地節衣縮食,而是倡導一種物欲更少的簡樸品質生活,並由此釋放出更多的身心自由。”江薇說,來自日本作家金子由紀子的不持有生活概念,如今在中國國內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並被演繹調侃為“斷手族”。

半月談記者檢索發現,諸如《不持有的生活》《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等倡導新生活理念的書籍在圖書市場十分熱銷,在網絡引發很多關注討論。25歲的國企職員張曦文從4年前開始堅持不持有生活方式。“以前的我是個購物狂,情緒因此變得很浮躁空虛,現在過的簡單生活讓我身心愉悅,減少負擔的同時也收獲了存款,也有更多的時間看書、做真正喜歡的事。”張曦文說,“這並非絕對的不持有,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思想。”

來自阿裏巴巴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達到571.12億元,是2009年“雙十一”首次啟動時5200萬元的1098倍,而接下來的“雙十二”活動又掀起了新一輪購物狂歡。“我並不排斥消費,而是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江薇說,2014年自己並沒有像以往那樣去搶購商品,卻發現快樂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

在不持有理念基礎上有著更深廣含義的生活方式是極簡主義生活。極簡者的核心理念在於:崇尚簡約生活,回歸生活本質。極簡主義反對奢侈品牌,但不排斥品質上乘的品牌,他們提倡應該從奢侈消費轉向品質消費,理性消費。

今年32歲的孫楠在北京從事攝影工作。崇尚極簡主義後,他發現自己的物質欲念變輕了:不買貴的,就買對的;不買大牌A貨,隻買二線真品。購買注重質量的同時,數量也大幅度削減。“不要那些亂七八糟的負擔,想走時把東西裝在箱子裏,拎箱即走。在這方麵,我很推崇‘斷舍離’。”

“斷舍離”始祖,日本“雜物管理谘詢師”山下英子將這一概念歸納為“斷行、舍行、離行”: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其中,“斷”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為舍棄多餘的廢物,“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來到中國後,很多年輕人還將這一極簡生活理念推進至人際交往層麵。“過去總是‘禮多人不怪’,但現在我喜歡簡約的生活。朋友貴在精,不在多。像學校、職場中的很多點頭之交以及所謂的‘人脈’成功學等,實在沒多少意義。”孫楠表示。

寧靜致遠:慢生活與靜生活主義者的享受

“我想變成天邊那朵白雲/用盡整日晴天/隻從左邊/移到右邊”。在2014年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中,香港浸會大學的青年學子夏南在《不急》一詩中這樣憧憬理想的生活。

每天繁忙的快節奏生活讓很多人開始厭倦,慢生活因此流行。2010年10月,隨著世界慢城聯盟主席皮艾爾·喬治·奧利維地來上海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樂活論壇,慢城概念引起關注。它提倡讓生活慢下來,讓市民對自我身心健康給予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