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做大眾克隆,不為物欲奴役(2 / 3)

早在1986年,意大利記者卡洛·佩特裏尼就發起了慢食運動。他宣稱:“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正以生產力的名義扭曲我們的生命和環境,我們要以慢慢吃為開始,反抗快節奏的生活。”在這之後,慢食風潮從歐洲開始席卷全球,並由此發展出一係列的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請慢下來,留心身邊的美好。

廣西南寧市民小鄧是一個典型的90後,她自認為是一個典型的慢生活踐行者。“工作之餘我喜歡曬太陽,隻要時間允許,我就會到咖啡屋裏坐坐,有時候看看書、發發呆,享受這種不被打擾的慢狀態。”

在廣西一個地級市做公務員的小嚴,每年休假都會騎著自行車上路,這幾年來他先後到過桂林、廣州等地。“我覺得一個人騎著車不但能放慢自己的生活節奏,還能在路上看到不同的風景,這帶給我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快樂和充實感。”

“中國人在急什麼?”看到行色匆匆的路人,從西班牙巴塞羅那到中國沈陽出差的FernandoRivasAusocua很是不解。在Fernando看來,細嚼慢咽、放鬆散步、曬曬太陽、與朋友閑適交談、坐在公園長椅讀一本好書,是生活原本應有的狀態。“我看到中國人急匆匆趕路、狼吞虎咽地塞飯,心裏都會跟著緊張。難道每個人真的會這麼忙嗎?”

“慢活族”認為,慢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種高智、隨性、細致、從容的應對世界的方式。它隻會讓你的靈魂跟上你的腳步,讓你更高效、更優雅、更接近幸福。

慢極則靜。很多年輕人從崇尚寧靜致遠的傳統文化中尋找生活的真諦,傳統書法、昆曲、禪道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沉浸其間。

2013年,“白領出家”話題一度非常火熱,江蘇蘇州寒山書院和浙江天台山慈恩寺都曾計劃接收民眾“短期出家”,而社會上也頻頻出現“禪七班”、“靈修班”、“國學班”等。其中大部分人是想用這種靜修的方式為心靈解壓。

80後青年王珍經營著一家軟件公司,她說自己之前的生活很不規律,長期伴隨著焦躁等負麵情緒,精神狀態糟糕,後來在朋友推薦下開始參與禪修班。“現在我每天都會抽空看看書,聽聽音樂,並通過禪修的方式來靜思。”王珍說。

2008年,曾柏滄從一所名牌大學本科畢業後,曾謀得一份中學教師的安穩工作。但工作幾個月後,他便遞交了辭呈。從2011年起,曾柏滄每年都會報名參加禪修夏令營。早上5點起床讀早課,每天聽4堂課,加之自發的讀書、參禪、討論,晚上9點睡覺。全素食、禁手機、無情愛的修行生活,令曾柏滄非常癡迷。“修身養性,過一段‘靜生活’。”

近年來,年輕人遠離都市紛擾,選擇山居歸隱等事件屢見報端,現代“隱士”的生活也逐漸被看做時尚生活方式之一。26歲的詩人毛進睿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選擇了上山修行。他說,自己喜歡禪宗之道和清靜山林,這樣的修行讓他領悟到詩一般的意境,也學會了謙虛、寬容與珍惜,更懂得了與人交流。

以夢為馬:極限挑戰者的高峰體驗

在索馬裏遭遇海盜、體驗切爾諾貝利、探訪馬魯姆火山口、在零下52℃的北極求婚然後在南極舉行“浪漫到極點”的婚禮……當70後夫妻張昕宇和梁紅出現在《我是演說家》的舞台上,講述他們的環球探險之旅時,不知羨煞了多少想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卻又被生活工作困住或為物所役的都市男女。

2010年,28歲的謝謝(網名)辭去穩定的工作,和女友菜菜(網名)花了4萬元走了10個月,遊遍了亞洲、非洲18個國家和地區。2011到2012年,他們又開啟七大洲蜜月模式,環球自拍婚紗。如今,謝謝成了攝影師,專注於環球婚紗旅拍和婚禮,把自己的夢想與現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