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裏,房間裏有著濃濃的煙味,總之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房間。
一個人打開樓上樓下的燈,客廳裏燈火通明,也許自己是寂寞的,有錢後隻是賬戶裏數字的增加,繁華世界後,體驗一種別人不理解的情緒,孤獨。現在的資本也足以支撐起她的奢侈生活,但是在有了錢之後,想要名和權的想法就出來了。以前沒有的想法,現在突然全部冒出來了?
在旁人看來孤獨就是寂寞,空虛,潦落,一種不被常人接受的狀態。其實不然,孤獨是一種心境,一種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狀態,而寂寞,是一種病,一種渴望交際卻不會交際,在自己構造的世界裏獨自狂躁,抱怨的病。
蘇雲本身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錢之後,自己有了房子有了車子,突然覺得更加寂寞了,更加孤獨了。不是所有人都會以一種淡然心境處世,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嘈雜的環境裏靜默思考,這是一種憂鬱的氣質,給人一種不是距離的距離感,讓人瞻仰。
難道要學所有的穿越豬腳去當**?不負責任的一撥接一一波,百花叢中過。那會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不是,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求的不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嗎?為什麼有錢之後就這麼浮躁,用錢衡量一切。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讓人無法言語但卻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
簡單說來,很多人不要太盲目相信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在中國,包括天涯那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也別盲信。
很多人在就此感歎命運生來不公的時候,請先去了解一下西方的社會製度,包括日本的,相對來說,什麼是發達國家?真的不僅僅是經濟上,他們的社會階層結構穩定,的確就是窮人富人沒太多兩樣,平時水**融,相處融洽,但真到特定時刻,立刻就分開群體了。發達國家的民眾對於政治家們是很信從的,因為政治家們也確實代言民眾的利益,但基本上民眾大都認同“我做什麼、我的孩子以後也可能子承父業”的想法,這種認命的想法也是一種文明的惰性,其實反倒有利於社會穩定。而窮人、富人,其實在大部分時候,你分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