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未央(1 / 1)

用了一天的時間學會了一段京戲,名字叫做《未央宮》,講的是韓信被斬長樂鍾室的故事。和當初的引見一樣,蕭何在誅殺韓信的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他與呂雉定下“平陳豨,入朝賀”之計,誆騙韓信走向了他生命的盡頭,一代名將終因武略震主,無罪遭誅,冤死於兒婦人之手。由此可見蕭何始終都是一個站在劉邦的維護者或者說是漢家的維護者的立場上對待韓信的,薦之也好,殺之也罷,都是為了同樣一個目的——輔平天下。

韓信冤死,雖有兔死狗烹之怨鳥盡弓藏之歎,但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他的死是理所當然的,以他的功勳,以他的名望,絕不會甘心終生偏安一隅,雖然他曾經拒絕了蒯通“三分天下,坐觀成敗”的建議,但其內心是不會因為劉邦的帝王身份對他卑躬屈膝的,他當初不肯背棄劉邦,完全是出於對劉邦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他屈服於劉邦之義,而非劉邦之威,一旦劉邦以君臨天下的姿態,誌得意滿對他頤指氣使的時候,韓信會那麼心平氣和的泰然而處嗎?恐怕不會吧。從他對待樊噲的態度上就可以得知,當韓信被執至長安,褫為淮陰侯的時候,一次曾過樊噲府中,樊噲迎送跪拜,且口稱“大王”,完全是臣下對待主上的卑惶,但韓信聽後又如何呢?《史記》中稱韓信出門苦笑道:“生乃與噲等為伍!”把與樊噲相交當作了一種了恥辱。但樊噲何許人也?呂後之妹丈,皇親國戚,且同樣戎馬倥傯功勳卓著,此時位封列侯,與韓信平起平坐。這樣一個人肯自降身份如此行事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不要忘記這時的韓信已不過是寄人籬下的稗官罪臣,不再是那個耀武揚威的堂堂楚王了。韓信如此行事已經完全沒有了昔日甘受胯下之辱的胸襟與抱負,徐圖大誌的韜晦權宜已經被矜功自恃的驕縱傲慢蕩滌的一縷全無,除了為後人留下了英雄末路的慨歎之外,恐怕也隻有自己心中深深的悲涼與悔恨了。

寂寞英雄悲失路,未央風雨鍾自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