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機構投資者力量壯大。股改後,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基金、券商等機構投資者占據資本市場的主導地位,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今後將逐步發展為機構投資者代表全體所有者行使控製權的機構投資者模式。

(3)提升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股改建立了資本市場定價機製,解決了國有股、法人股及流通股的“利益分置”問題,激發了資本市場的活力,直接推動了權證產品的創新,提高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2002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融資功能逐步下降,2005年滬深股市直接融資規模較2001年大幅下降近70%。股改後,自2006年6月恢複發行新股至2007年8月末,我國滬深股市直接融資達5342.98億元,達到我國資本市場年度直接融資的最高水平,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

2 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對策

但是股改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我國資本市場上的所有問題,也無法完全杜絕大股東“一股獨大”的現象。同時,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控股股東監管、高管監管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本文試對後股權分置時代,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權機構提出幾點應對之策。

2.1 完善監管體製

監管部門要首先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維護資本市場正常的運行秩序,以公開、公正、公平的心態來對待所有企業。進一步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進一步加大對內幕交易的打擊,重點監管關聯交易,加強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合規性的監管,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提高中介機構執業的獨立性、意見的科學性。

2.2 改進獨立董事製度

雖然獨立董事製度目前已較為普遍,但作用尚不突出。和國外的獨立董事相比,我國的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席位有限,仍然處於弱勢地位,且獨立董事大多是財務、法律等方麵的專家,缺少實際執業經驗。建議在《公司法》中對獨立董事的設置予以明確,進一步增加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名額,可以考慮成立獨立董事協會,對獨立董事實現考評製度,提高獨立董事的執業質量。

2.3 引進戰略投資者

戰略投資者通常指的是從長期持股角度出發,旨在獲取投資報酬,非參與企業、控製企業的經營管理的投資人。2000年首鋼公司上市時引入戰略投資者,是我國國企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與國有股東相比,戰略投資者更加關注投資收益。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通常可以實現引資、引智和引製多重目的,即充實企業資本金、優化公司治理、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參考文獻

[1] 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1998,(5),50~57.

[2] 孫永祥,黃祖輝.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績效[J].經濟研究.1999,(12),23~30.

[3] 劉銀國,楊善林.股權分裂、隧道行為與公司治理[J].經濟問題探索,2005,(7),119~121.

[4] 潘新興.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問題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科學,2003,(2),86~91.

[5] 施東輝.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與績效表現[J].世界經濟,2000,(12),37~44.

[6] 穀書堂,李維安,高明華.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1999,(6),144~151.

[7] 張宗新,孫曄偉.股權結構優化與上市公司治理的改進[J].經濟評論,2001,(1),36~39.

[8] 張欣.上市公司治理與投資者保護[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3,5~9.

[9] 祝孔海.股權融資與企業治理機製研究[D].蘇州大學,2003.21~37.

[10] 劉洋.後股權分置時期股權結構與公司業績研究[J].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7.

[11] 宿淑玲.信息不對稱視角下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股利政策關係研究[J].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

作者簡介:王楠(1984—),女,河北廊坊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