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遺珠公主(1 / 2)

劉守節看著細密落下的雨絲,眼中有一絲悵然,手握著亭上欄杆。那般眉頭緊鎖,像是受了傷,卻陰霾著不能言明。緊抿的唇沒有一絲縫隙,似是訴不盡平生不快。也許他真心屬我,也看的出他用情所在,卻用錯了人。

“太子殿下,我乃宋朝俘虜,絕非殿下良人。兩國交戰之時,陛下定會殺我泄憤。”我屈膝跪下,懇懇切切的說道,“到時,太子和皇上兩父子,該如何麵對?”

一時,劉守節也沉默了,他似乎明了我話中的意思。我是奴,他是皇子,永遠不會有交集的。

這幾日,我總是睡不著,人也變得病怏怏的,算算日子,照君王用兵的性子滅唐以後,不出半年,宋軍就要攻打大漢。而閑散的生活也將戛然而止,迎接我的也許是地獄,也許是斷頭台……但絕不是好事。

他心裏該是明白這一層,就算我心屬於他,他也未必能將我收入東宮,做他的太子妃。

劉守節思忖間,身子有些顫動,麵色也蒼白了幾分:“你說的這些,我都想到過,可我心中有你,離不開你。況且,你不做我的太子妃,萬一父皇真的要殺你,怎麼辦?你做了太子妃,就是你的一道護身符。”

這世界,沒有誰離不開誰。我也一樣,趙光義也一樣。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趙光義一樣要走完他的人生。反之,也是一樣的。而我,作為俘虜,從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活著回去幾乎是不可能了。

“太子殿下,您憑心而論,大宋大舉進攻,生靈塗炭,皇上能饒我?我是個將死之人不配太子傾心,即便太子肯傾心,漢國千萬民眾也不肯。你若記得我的好,就讓我死前少受些苦。”我淡淡的說道。

劉守節忽然想到什麼,目光一亮:“隻要你們大宋肯罷兵,我父皇即可修書一封,讓兩國修為秦晉之好,而你就是兩國的大功臣,我的太子妃。”

我輕輕一抿唇,不發表任何意見,兩國國力相差太大,北漢不具備和大宋結親的條件。不過是旱災,北漢幾乎舉國上下都沒有餘糧,我在深宮之中都知道,此番旱災,餓死之人,絕不在少數。

這次旱災,又一次無情的削弱了北漢的國力,這一場姍姍來遲的雨,不過是肝癌晚期的止疼藥。

劉守節目光堅定,看來他去請親之事勢在必行。我雖不懼他向趙匡胤求親,但也不想再北漢朝廷過於張揚,發話:“漢才旱災,舉國茫然,此刻提出這些,太子的德行恐怕會受到猜忌。不如先解決了國內的饑民和餓殍。”

“是了,是了……可是要如何解決呢?”劉守節聽完,也覺得有道理,可看他的樣子,似乎沒有解決之道。

好容易讓他打消了求親的念頭,我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心想著為他想個法子也好,省著北漢的百姓在受苦。趙匡胤在解決大批饑民和流民的時候所采用的政策不過就是開倉賑災。

不過,此外大宋還采取了一些手段,例如檢舉和連坐,上下監督,避免皇糧在賑災的時候被地方官員克扣。

這個方法,宋想得出,北漢主自然也明白。可宋國庫充足,糧倉填滿,北漢則不然。

北漢土地貧瘠,國力衰微,恐怕無力解決饑荒。劉守節自己也是苦思冥想,見我也回答不了,連連歎氣。

入北漢宮,恐再難獲自由,但至少不能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

我立時急中生智,說道:“光光解決這一次饑荒絕非長久之計,我倒是有一個長久之計。”

“是何?”劉守節學識不如我,吵架不如我,所以有時對我所言都是極為信服。

我俏皮一笑:“太子隻需乖乖叫我一聲老師,以後不再逾越師生之禮就好。”我緩緩說來,我看過金庸的《神雕》,小龍女是楊過的師父,所以楊過娶小龍女就會為世人所不容。

古代人似乎覺著師徒戀是亂倫。漢家儒家禮法甚嚴,特別是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倫理綱常更是深入人心。

漢宮廷和漢時代的人都極為遵從儒家思想,所以北漢之人要比宋人更拘謹些,講求倫理綱常。而宋受唐開放的思想影響,就連科舉都是儒家,道家,墨家,等等學派的經典一切考核。

劉守節是個用情之人,大概就是現在說的愛美人,不愛江山,我有法解決饑荒,他卻因為要於我師生相稱,有些猶豫了。

我沉住氣,不語。

心知,隻要他想知道解決的方法,就必須喊我老師。他一旦喊我老師,以後一定會遵從禮法,不再糾纏於我。而我也有得半日安寧,苟延殘喘。

他在亭中來回踱步,一副憂心忡忡。

恰有宮人前來,在他耳邊耳語一陣,他麵色一改,向我告辭。宮人為他撐傘,他在傘下闊步而行,朝未央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