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狗醫生出診去!(1 / 1)

狗醫生出診去!

珍奇妙趣

作者:張瓊方

一大早,台灣愛心服務犬協會誌工帶著狗醫師來到位於內湖的私立仁愛頤養園。

今天出診的狗醫生有:

Bank:黃金獵犬、8歲半、服務年資6年; Winner:巨型雪納瑞犬、6歲半、服務年資6年;寶寶:紅貴賓、4歲、服務年資一年半。

我現在要出診

台灣愛心服務犬協會訓練師鄭少雯,為全身黝黑的Winner穿上黃色蝴蝶結、蓬蓬裙及工作背心等行醫裝備,身形巨大的Winner立刻化身為淑女,且有了警醒的“工作意識”。

愛心服務犬協會創辦人林烱彥則替Bank戴上帽子與領結,這隻相當於人類七十高齡的老狗,有著老神在在的沉穩氣質。著裝完畢,一人牽一狗以“專業”的姿態進入交誼廳,園內老人家及幼兒園定期來訪的孩童聽聞狗醫生來了,無不滿懷好奇地等待著。頤養園主任許金玲指出,狗醫生定期來園服務已近半年,“每次他們來,老人家都會笑得很開心!”

從敬禮、趴下、鼻頂食等表演開始,狗兒展現了高度的服從性與穩定性,很快就消弭老人家與孩子害怕被狗咬的內在恐懼,人狗距離越拉越近,主人也順勢鼓勵老人喂狗吃零食、替狗梳毛、套圈圈。 93歲的陳伯伯,熟練地替Bank梳毛;還讓寶寶坐在他腿上休息。他說,這些狗都教養得很好很乖,每次聽到廣播狗醫師要來,他都第一個下樓來等待。

重聽、平日很少開口說話的高伯伯,要喂Winner吃蘋果,在鄭少雯的鼓勵帶動下,艱難微弱地發出O聲,再慢慢吐出K字,從一開始斷斷續續,幾次之後終能連貫、完整地下達OK指令,按兵不動、等候多時的Winner順利吃到高伯伯手中蘋果時,高伯伯臉上漾起開心的笑容。

預定一個小時的出診活動,每每欲罷不能,特別是孩童,戒心全除,個個躍躍欲試。訓練師鄭少雯指出,狗醫生出診時必須專注地聽指令行事,相當耗費精神與體力,一個小時已是極限,“工作結束上車它們就累癱,回家得睡很久。”

陪伴治療

台灣目前約有百隻取得授證的狗醫生,拉布拉多、哈士奇、馬爾濟斯、約克夏、米格魯……等狗種都有,分別在五六十家醫療機構、安養中心、學校特教班“免費”服務。這些四處懸壺濟世的狗醫生,都是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俗稱台灣狗醫生)培訓出來的動物治療尖兵。

2001年創立的“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起源於1999年底香港“亞洲動物基金會”旗下的狗醫生計劃。愛狗的創辦人陳秀宜,深知狗對人有很大的撫慰作用,也希望提升狗兒的社會價值與福利,於是在亞洲動物基金會創辦人吉兒·羅賓森的協助下,將狗醫生引入台灣,舉辦狗兒大使動物輔助活動,逐漸導入治療服務。

目前台灣的動物輔助治療以狗為主,但包括貓、馬、海豚等行為製約動物,其實都能進行輔助治療,但礙於場地限製,加上觸感、行為可預測性等條件,還是以狗最合適。

也要上學

從入門、中級、進階課程,到狗醫師訓練,少則半年,平均得一年半到兩年;再加上6次的實習,才能拿到狗醫師執照,參與服務。但狗醫師授證並非一勞永逸,每年都得再做一次體檢、施打預防針,重新認證。

一般而言,主人與狗兒經過專業的指導與訓練,都能有明顯的進步,但真正能取得狗醫生證照,且持續“出診”服務的狗兒比例相當低。台灣愛心服務犬協會創辦人林烱彥指出,自己經手訓練的狗兒不下500隻,但台灣愛心服務犬協會目前可以“出診”的狗醫師隻有10隻。林烱彥指出,狗也需要學習“社會化”,走在路上遇到突發狀況或有人來訪、按門鈴,才不會緊張、吠叫、暴衝,造成他人的緊張與恐懼。

也是“百大名醫”

狗狗上學得主人參與;狗醫生出診,主人也得同行。狗主人搭配狗醫生的“出診”服務,都屬無償誌工,因此狗主人的投入,才是促成狗醫師公益活動的幕後功臣。

在小學任教的林文惠,持續5年帶著黃金獵犬Coffee到林口長庚醫院複健之家、老人安養院出診服務,直到幾年前它眼盲後,才告老退休。

“狗主人是主要橋梁。”林文惠表示,Coffee在複健之家服務時,她得先和職能治療師開會,了解病人需要複健的部位,設計動作;若服務的是安寧病房病人,或失智老人,主人更是需要先上課,具備一些基本的常識,才不會無厘頭亂問。

狗醫生誌工一做5年多,林文惠表示:“老人家很可能一個月才走一次路,我再累都要帶狗去服務。”林文惠不僅花時間陪狗兒擔任誌工,甚至在孩子兩歲大左右就帶他加入誌工行列,“讓孩子從小就接觸輪椅、鼻胃管,是很好的生命教育。”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