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啟超的世界博覽會(1 / 2)

“1962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召開了。會議規模驚人的龐大,不僅是上海市區,連江北、吳淞口、崇明島都是會場。除去物品的展出,更有各種宗教與學術的交流。這一年,也是中國維新50周年的紀念。首都南京舉辦盛大的慶典,英國與日本皇帝、皇後,俄國、菲律賓、匈牙利的總統及夫人,及其他強國的欽差大臣,都前來道賀,簽署了萬國太平條約。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是梁啟超幻想的世界。在此刻陷於忙碌、喧鬧的上海,閱讀《新中國未來記》充滿了莫名的趣味。隨處可見吉祥物海寶,一個接一個的建築工地。現在的上海,就像2008年的北京一樣,為一場盛大集會而過度緊張與興奮。這是梁啟超曾經想像的那個世界博覽會嗎?

出版於1902年的《新中國未來記》,是現代中國第一部政治幻想小說,也是梁啟超一生中惟一的小說嚐試。那一年他29歲,卻已飽經世事,再沒有一位同代人像他那樣領略過人生的輝煌與低穀,經曆過思想上如此戲劇性的轉折。

1873年,他出生於離廣州城不遠的一個鄉村讀書人家。那是個古老、緩慢而安靜的世界,盡管古老的帝國正麵臨著內部潰爛和西方的衝擊,但這影響到來得仍是細微而遲緩。一個像他這樣的孩子,學習儒家經典、參與科舉考試,是不容置疑的人生道路。

他是個早熟的孩子,10歲就有了神童的美譽,16歲中了舉人。主考官必定是驚異於他的才華,將其堂妹嫁給了他。但之後,或許他的才華更加燦爛,但運氣卻消失了。l8歲前往北京參加爭奪進士的會試,卻名落孫山。不過,失敗的北京之行卻幫助他打開了另一扇窗口。在回家路經上海途中,他買到了一本《瀛環誌略》,它是中國最早、最全麵的介紹外部世界的著作,比魏源的《海國圖誌》更為詳細充分。這是一次令人驚異的閱讀——原來中國之外還有五大洲各國。

傳統中國的世界觀正在崩潰。也是這一年,梁啟超遇到了年長他15歲的康有為。後者已經32歲,卻仍隻是秀才,於是他也決心反叛舊傳統。他到過香港,購買過世界地圖和各種西方翻譯書籍。他也譏諷正統學派,蔑視僵化的八股文,準備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詮釋儒家傳統,他力圖讓那些熟讀經典的人相信,他們都搞錯了,孔子信奉的是變化與發展,而非固守傳統。

梁啟超決定跟隨這位舉止狂狷的老師。甲午戰爭,將這一對師徒推到舞台中央。敗在長期被輕視的日本人手中,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而這危機則又迫使中國從夢中醒來,決心改變。一開始,梁啟超隻是一位跟隨者,作為康有為的學生和主要助手,他參與了“公車上書”,連夜抄寫老師的文章,以抗議《馬關條約》的簽訂。這一行為算不得離經叛道,東漢年間的太學生就不斷用這樣的集體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意誌。

這一行為沒有改變割讓台灣、巨額賠償的悲劇,卻讓康有為和梁啟超獲得了他們在科舉製中無法獲得的中心感。他們接下來的行為,不再是傳統的士大夫,而更像是現代知識分子。他們組織社團“強學會”,創辦報紙,影響輿論,而梁啟超的天才也開始展現出來——他是個天生的輿論製造者,善於以文字激勵人心。一種顯著的變化正在形成,民間力量第一次借助現代印刷術,造就出一個寬闊的公共平台,發言者獲得了比廟堂之中更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