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冷戰後的人道主義幹涉(2 / 2)

其次,擾亂國際社會秩序。國際幹涉在破壞了主權原則的同時,還觸及了“禁止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原則”及“不幹涉內政原則”。《聯合國憲章》是第一個明文規定禁止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4項明確規定:“所有會員國在它們的國際關係中,不得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害任何其他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亦不得以任何其他同聯合國宗旨不符的方式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

此外,《國際法原則宣言》也提到了禁止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是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的國際法原則,並將之列為七項原則中的首位。關於“不幹涉內政原則”,前文在談到主權問題時已有所表述。可見,國際幹涉破壞了一係列最基本的國際原則,原有國際政治體製的相對平衡格局也隨之被打破。特別是有霸權傾向的國家更將“人權高於主權”作為自己幹涉他國內政“替天行道”的幌子,自己則以“世界政府”自居。對於那些不肯臣服於他,或者意識形態、價值觀與之相左的國家,動輒就以“人道主義幹涉”的名義加以製裁甚至是武力顛覆其合法政權。這就更加增加了國際會社的不穩定因素,嚴重擾亂了國際秩序。

再次,現實已經證明,非法的國際幹涉不僅不能解決各國麵臨的實際問題,還常常給別國造成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人道主義幹預的負麵影響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麵:

(一)國際幹涉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對被幹涉國進行國際孤立,而孤立的結果又常常導致被幹涉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無法獲得國際社會的有效援助。缺乏援助則極有可能導致被幹涉國的社會及經濟崩潰,從而導致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二)國際製裁甚至軍事打擊,常常又會造成被幹涉國軍事實力的急速下降,從而嚴重威脅到被幹涉國的國家安全,進而導致這一地區的傳統勢力平衡被打破。

(三)國際幹涉會對被幹涉國的國民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伴隨經濟製裁、軍事幹預以及各方麵的打擊,被幹涉國的社會秩序異常常陷入混亂,人們不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社會犯罪率也隨之升高,民眾的基本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國家所謂“人道主義幹涉”和“新幹涉主義”的實質並不是真的為了維護人權,而是以此為借口推行自己的霸權主義。將自己的政治經濟製度和價值觀強行加到他國頭上。“人權高於主權”及“主權過時論”則更是為了否定國家主權,幹涉別國內政而被西方強國炮製出來的,其目的就是為他們幹涉別國內政而提供理論根據,為他們的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

而就國家主權本身來說,隨著國際社會的演化,“主權國家”的內涵以及相應的權利也會發生變化。冷戰結束後,主權國家為了實現國際合作而出現的權利讓渡現象就是典型的例證。麵對這些現實問題,一方麵,我們不能因為諸多強有力的挑戰因素的存在而過分渲染國家主權所麵臨的危機;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無視國家主權正處於一個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之中的現實。因此,麵對風雲變化的國際社會,我們既不能抱著舊的國家主權理念不放,完全拒絕權利的渡讓,也不能為了“國際合作”而放鬆對國家主權的維護。麵對當今的國際形勢,隻有與時俱進,積極應對挑戰,才能真正的維護國家的主權。(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

參考文獻:

[1] 蘇長和:“論國際幹涉”《歐洲》1996年第4期

[2] 王敏:“人道主義幹涉和國家主權原則”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3] 王虎華:“‘人道主義幹涉’的國際法學批判”法製與社會發展

[4] 萬震:上海政法學院“試論冷戰後時代國家主權的新發展”《當代經理人》2006·5

[5] 楊澤偉:“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幹涉”《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

[6] 張曉慧:“新幹涉主義”《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思潮》專題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