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有些民間醫術的傳承至今還是很秘密的,包括我們家來說,所謂的祖傳驗效方(包括針灸處方和湯劑處方),至今還是我們在地方上創立聲譽、維持生計的保證,其中有些東西的道理特別簡單,在某個時間的某個人,突然靈光一現,發現了這個經驗訣竅,秘密保留下來,作為自己必勝的法寶,傳承給後人就成為後代謀生的福蔭。
可是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中又有誰知道,曾經有多少珍貴的經驗和訊息因為種種變故,被曆史無情的湮沒,成為永久的遺憾。比如華佗。一個火苗能夠保留自己的方法,就是點燃更多的蠟燭。祖先的遺願我不願意違背,也做不了主。但是我要是有一點點的微弱的靈光,我很願意拿出來和更多的人分享。
言歸正傳。
老太太一句話就把路給堵死了,沒辦法,看來隻能偷師了。我再去的時候專挑晚飯之後,六七點鍾,這個時候來看診按摩的人特別多,我等待的同時就在一旁偷偷觀摩,看了三天大概就知道一個具體的思路了,再加上這幾天以來的親身體驗和我那一點小聰明,就讓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結合我自己掌握的知識,又在幾個病人身上試驗了一下,竟然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所以現在把我的所學所得整理下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和各位一同在實踐中成長進步,把這個方法發展成一個完善有效的保健方法,利益眾生。
想必各位看到這裏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吧?
好,那麼下麵就詳細介紹這種按摩法及其應用。
一、“捉悸痞”釋義:
這個名稱是我後改的。有一次我問老太太:你這個治法叫啥名啊?老太太說:捉跳疙瘩。殊為不雅,所以就換了“悸痞”,這兩個字。
“悸”字本來是指心髒的異常搏動,到《傷寒論》的時候已經泛指體表各部位的異常脈動了。它統領了這個療法適應症的第一個表現——體表(主要是腹部)的異常脈動。
“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種說法是按下去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腹內的結滯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統領了第二個表現——按下去會痛。
所以總結一下,我們的按摩目標就是——腹部有一個會跳動,而且按下去有形狀會疼痛的部位。
按摩體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鬆,令腹部拉伸。此時有急性不適,或者有長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覺到腹部某處有明顯跳動。
如果沒有發現,就用手指輕輕放在臍周的皮膚上,以肚臍為中心畫圓圈尋找。可慢慢擴大圓的半徑,直到尋找到動悸點為止。
注意:身體肥胖、體內脂肪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壓才能找到。身體健康人理論上應該找不到動悸點,我沒有實踐考證過,因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見了。
動悸點在按壓的時候會有明顯的酸、脹、重的感覺,並且異常感覺會向周邊放射。好,找到了動悸點,我們再說按摩方法:
五指彎曲並攏,五個指頭呈梅花形,象我們平時捏茶葉的樣子。指尖放在動悸點上輕輕揉壓,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隻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動最劇烈,痛感最明顯的點為中心,小範圍順時針旋轉。這一點非常重要,切記!!!
按摩前不要吃太飽,若有便感,排空後再揉按。每次以揉按300~500圈為宜。每天1~2次。
自我按摩以緩和柔性的長期刺激為目的,千萬不要貪多求快,盲目追求經絡傳感。沒有足夠的經驗,因為手法失當,力度過大,很可能會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現。這一點也很重要!!!
自我按摩後可能會出現排氣(氣)、腹瀉或便量增多(滯)、情緒異常(瘀)等一係列排病反應,相信熟悉按摩的同學已經稔熟於心,我就不必多言了。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悸動點會根據病情的緩解減弱、移動並向肚臍靠近,這是康複的跡象和表現,如果出現了相反的狀況,請立即停止按摩並做相應的檢查。
臨床觀察,這種按摩方法對虛弱證和慢性髒腑病效果比較好。其他的疾病治療效果可能會差一些。也許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夠親身實踐後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分享。
需要說明一點,按摩的過程應該感到身心安寧,氣脈舒暢。有些動悸點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說越按會越難受,這樣的情況就不要勉強堅持,以及早改變治療方法或者檢查就醫為佳。
按摩結束後宜飲一杯溫水,適當休息後再起身為佳。
以上就是對“捉悸痞”這種按摩方法的一個總結和彙報,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批評指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帖提問,我會盡力為大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