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1 / 2)

淺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宏觀經濟

作者:金濤

摘要: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當前要加快農村經濟轉變形式,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由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是我國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在十八大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小康社會的建成。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有著9.4億農村人口,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從源頭上尋出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出路。基於此,本文將從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當前麵臨的困境及轉變途徑三個方麵展開探討,以期能為轉變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途徑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0-01

一、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

當前相較於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言,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較上年增長12.4%,但由於基數低,依舊遠低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農業經濟效益不高,難以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勞動積極性,因而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於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其一,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促進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同時,還對對外貿易具有聯動效應,能夠減少外貿中的摩擦,促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我國農業產品出口,存在著技術含量低,僅是依靠規模取勝,獲得的經濟效益極其有限。且農業產品不具競爭力,容易被他國的產品所取代。由此,通過尋找轉變農村經濟發展途徑,依靠先進技術與科技創新,能夠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動力源泉。

其二,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將促進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同時,響應十八大中提出構建節約型社會,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永續、健康前行。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資源緊缺,這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硬傷,但當前又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由此,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能夠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資源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新農村又好又快的建設。

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所麵臨的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十六大後,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無論是農業生產水平,還是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收入等,都發展了巨大的變化。但也不能忽視了在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矛盾顯現出日益上升的尷尬局麵。這種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於產業比例失衡、競爭動力不足等。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中,一、三產結構失衡,表現於第三產業占據比例過低,且僅局限於商業、運輸業、餐飲業等,而新興行業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政府盲目推進農村工業化,形成了非農經濟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另外,科技型產業比例低,技術裝備落後,員工基本不具專業素養,從而造成第二產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弱,不具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