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官製改革和墾草令(2 / 2)

希望老百姓安心種田,這其實和老子的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相應。

不過在贏渠梁看來大可不必,限製民眾的發展終究作法自縛,清朝已經證明了這點。

“君上,這新的改革我怎麼聞所未聞,還有這建立學校?學校是什麼東西?”商鞅看著這竹簡,搞半天也沒想明白。

“這學校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類似於孔子的有教無類,不,比孔子的更好。”

“嘶”

群臣有點驚訝,孔子的名氣大家還是知道的,弟子三千,徒子徒孫遍布列國。

現如今名氣最大的便是孟子。

“君上,這學校真能比孔子還有教無類?”

“正是,我要在秦國廣設學校,任何人都可以讀書,不問出身,不問貧富貴賤”

贏渠梁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可以預感到隻要這項政策實施,天下士子,諸子百家必會來到秦國,使秦國取代如今的齊國成為又一個文化中心。

“君上,臣以為不妥。”這第一個反駁的是商鞅,贏渠梁不感到奇怪,到時其他人還不明白商鞅的主張。

“你說,哪裏不妥?”

“君上,農業乃秦國爭霸的基礎,農業不穩,秦國危險。如今君上提出要興建學校,自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然則,百姓因此就會不思農業,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因此,臣不光想請君上不要修建學校,還要燒毀詩、書,並禁止各國學子在秦國舉行公開辯論,民眾的智慧如果提高了,那麼他們就會不思生產。”商鞅如此言論,倒是和曆史挺像的。

“商鞅,你可知道為什們秦國的糧食產量那麼少嗎?”

“原因有三,第一鐵具的稀少,現在我們秦國還用的是青銅具,嚴重影響開荒,至使我秦國人多地少。”

“第二點,相比其他山東六國,我國耕牛稀少,而且秦國貴族還喜歡宰殺牛。”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秦國百姓種地沒有積極性。”贏渠梁說著目光往甘龍一夥人望去,心裏一絲冷笑,對於這些保守派,現在的贏渠梁可沒有任何好感。

贏渠梁明白,現在這些人都閉嘴了,但肯定不會老實就範。不過他也不擔心,這些遲早是要解決的。

“商鞅,我問你,你會為了一個跟你沒多大關係的東西,付出多少?”

商鞅聞言想了想,道:“三分力!”

“不錯,三分力。”贏渠梁突然拍了拍桌子。

“那些百姓隻會付出三分力,秦國土地不是他們的,有何指望他們付出多少力氣?就這三分力,你能指望他收成有多好?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被領地貴族收去了。”

這可是公然對秦國貴族不滿,杜摯想站起來說點什麼,卻被甘龍攔了下來。

“至於我辦學校,不是為了學習詩、書,我想辦一個農業講習所,將全國最會種田的人請過來,把他們的放法記錄成冊,推廣全國。”

“至於讀書寫字是有必要的,種田也是用到的。”

“詩、書並不會做為主要的學習書籍,我秦國的讀書人讀的是實用之學,不是風花雪月。”

商鞅驚訝,他想不到秦君是如此的大膽。

因為在那時,詩、書是讀書人的必讀之物,而且贏渠梁要開辦的農業講習所,自已也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