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積極探索培養課外閱讀習慣的途徑(1 / 1)

積極探索培養課外閱讀習慣的途徑

視點

作者:張伊娜

作為基礎教育文化課程之一的英語課程,肩負著提高我國整體國民素養的重任,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閱讀既是人們接受人文知識和提高人文素養的主要渠道,也是個體心智與精神發育的過程。難怪有人斷言:所謂智力,就是閱讀能力。同時,閱讀還是人們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意識、形成語言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

毫不誇張地說,學會閱讀、喜歡閱讀,既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方式,也是語言學習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實現英語課程所要求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的最佳契合點。我們知道,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從小開始,如此,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與習慣理應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而且,有調查顯示,小學生並非缺乏閱讀英文課外讀物的願望和興趣。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上述認識早已成為業內的共識,但小學生英語閱讀習慣的缺失仍然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說,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主要靠學校與家庭,那麼,英語閱讀習慣的養成更多地依賴於學校與教師。依其對英語閱讀習慣培養的認識、態度與做法,我們可將教師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嚴重滯後,仍以字詞教學為中心,缺乏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意識;第二類,在理念層麵明白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在行為層麵卻茫然不知所措;第三類,教學理念先進,試圖立足課堂探索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興趣和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有的成功了,使所教學生終身受益,有的則因孤軍奮戰、缺乏組織保障和理論指導而難以堅持。

我們知道,小學英語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不可一時興起,淺嚐輒止;也不可孤軍奮戰,顧此失彼。作為係統工程,它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自上而下的部署與組織。

首先,它不應隻是為了通常的諸如課文教學的擴展與補充、顯性的語言知識學習、學校開展的主題活動等短期目的,而應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習慣與興趣這個長期目標。

其次,研究維度不能是個別的、零碎的、局部的,而是需要從宏觀到微觀、從理念到行為、從組織到實施、從課內到課外、從選材到指導、從閱讀到評價等進行多層麵、多向度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其三,在應對方法與手段上,不應見仁見智、各自為政,而應從宏觀入手、整體規劃、集團作戰,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培養小學生閱讀英語課外讀物的習慣與興趣。

其四,這個係統工程的基地與工程實施者不應局限於某一個重點或特色學校與少數業內精英,而應有數個學校和群體的參與。

最後,習慣的養成需要堅持,小學英語閱讀習慣的養成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形式的組織保障和督促機製。

再說一點並非題外的話,據媒體報道,中國人的年均讀書量僅為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閱讀習慣的丟失,似已成為當下國人的恥和痛。國內有專家警示,青少年閱讀的缺失,可能將變成愚蠢的一代;更有國外有識之士——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人,不無驚訝地感歎: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上一本書。令人汗顏!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小學做起,需要基礎教育的各學科教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自上而下的組織和引領,使這些努力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目前這個讓人羞愧的現狀得到改善。

(作者係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