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探索課外閱讀“育”之新路徑
專題
作者:黃小燕 曹燕
胡春洞(1996)指出:在人類學習或習得語言的實踐中,吸收總是領先於表達,也可以說輸入總是領先於輸出。而由於我國的中小學英語教學缺少自然習得語言的社會環境,聽的輸入渠道顯得不夠寬泛,語言的輸入便更多地依賴於課堂教學以及學生課外廣泛而有效的閱讀。(章兼中、俞紅珍,1998)因此,課外閱讀勢必要成為學生語言學習的一部分,同時,課外閱讀的研究和實踐也可以為小學英語教學開辟一個新渠道。因此,常州市教研室集結了市內各區域一批有誌於探究和創新的小學英語教師開展本區域的課外閱讀研究和實踐。
一、研修,厘清研究目標
圖書漂流,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愛書人通過圖書傳遞的方式來分享閱讀的快樂,讓“知識因傳播而美麗”。那麼以“閱讀漂流”為媒介的英語課外閱讀究竟要賦予學生什麼成長價值,這正是我們要首先厘清的研究目標。而厘清目標的前提是教師在理念上達成一致,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其教學理念的投射,因此要讓教師“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在課題組成立伊始,我們開展了一係列的學習活動,包括輸入理論、課外閱讀相關文獻的學習,並邀請高校專家以及本市語文課外閱讀研究較為成熟的學校教師開設講座,以此達成理念的一致以及對於研究的認同感。通過研修,課題組成員一致認為,小學教育中“育”應該多於“教”。學科知識固然重要,而學生的全麵發展則是教育的根本。在我們通過課外閱讀為學生打開了了解世界的又一扇窗的同時,也希望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能積澱一些影響他們一生的東西。
同時,在小學英語課外閱讀多呈空白或無序狀態、學生語言積累參差不齊、英語課外閱讀書籍匱乏的情況下,以“閱讀漂流”為主要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圖書缺乏的困境,且圖書“漂流”的形式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期待,為學生閱讀後的分享和交流提供可能。此外,以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為主要方式的英語課外閱讀力圖關照學生個體的興趣和能力,有助於他們的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因此,我們將本次課外閱讀研究的目標界定為:通過課外閱讀,學生能學會靜下心來“悅”讀,享受閱讀過程,養成閱讀習慣,並在閱讀過程中激發情感和共鳴,提升氣質和品位;學生能學會自主選擇、自主閱讀、自主評價、合作分享;學生能逐漸學會閱讀,初步形成正確的閱讀策略;學生能增加語言輸入,初步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
二、合作,尋覓適切材料
開展小學英語課外閱讀要有源頭之水,“水”要清純,品後濃香而富有生命氣息,這“水”就是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原汁原味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Krashen(1982)闡述的理想的輸入特征為我們閱讀材料的定位提供了依據:(1)可理解性。(2)既有趣又有關聯。即,輸入的語言不僅要有情趣,還要有一定的意義。隻有語言輸入吸引學習者且與學習者有關,才能激發學習動機,從而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3)非語法程序安排。習得式的學習不是依靠顯性地教授語言規則和針對這些語言規則所進行的係統練習,重要的是足夠的可理解的輸入。(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i+1)。人們是通過理解比現有水平略高、具有趣味性或相關性的語言輸入,再通過不斷積累而逐漸習得語言的。
因此,依據“具有童趣”“富有生活性”“難度適切”等關鍵詞,我們開辟了兩條尋源之路:一是利用網絡平台搜集資源,比較篩選;二是借助外力,和相關出版社以及新華書店合作;三是建立研發團隊,開發與現有教材融合的課外閱讀材料。各研究小組尋找相對適切的資源,在課外閱讀小組裏進行共享和交流,並根據學校和學生的情況選擇相關的漂流用書籍。
三、思考,尋求正確定位
本次的課外閱讀實踐研究將學生的“悅讀”和“自讀”放在首位,力圖回歸閱讀的本真,而非僅僅作為課內學習的補充,因此,尋求課外閱讀中學生主體的準確定位也就成為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點。在課題組成員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我們將學生的“自主悅讀”分解成若幹個層次。
(1)自主選材。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老師推薦的閱讀材料中選擇適合自己級別的內容。在一個自然班中,盡可能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材料,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吃到果子”,在貼合學生興趣的同時也體現分層。
(2)自主控製閱讀進程。在教師設置一個底線(如每學期一到兩本課外讀本)的前提之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推進閱讀,有快有慢。避免“一刀切”的要求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