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根據地構想(2 / 3)

徽州山地的二至三季間作結構是保護水土的良好植被,從初冬種小麥(古時山地極少種油菜),在來年春季麥行裏種黃豆,小麥剛收割種玉米,雨水最大季節裏,地裏有兩樁生長茂盛的農作物,這些都良好的人工植被,阻擋了水土流失。

農作物的結構和收割習慣保證了水土不流失古代徽州農作物是麥、豆、玉米、粟、這一類農作物雖是淺根係作物,但根係發達。

而且由於徽州的習慣收割其莖而保留根茬在地裏,因此把土垠牢牢地固定在土地裏,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土不留失。

如梅雨季節小麥剛收割完(是割而不是拔,北方有些地方是撥)而留在地裏小麥麥樁又是抵當梅雨的最好屏障,最大限度的保護了水土不至於留失。

徽州自古以來不種或很少種塊根農作物,如紅著和土豆,這樣就避免了深翻土地。

免耕淺鋤的耕作方法是保特水土的科學習慣由於徽州的山坡地不宜於畜力耕作,間作製也不容許深挖,徽州的點播、免耕習慣是非常科學的,有效地保護了水土不流失。

而大西北,無論平川還是坡地一律是耕種,而且是深耕,這也是破壞山地水土的不科學習慣。

簡易梯地的排水設施是良好的坡地保土方式,而在徽州農民千裏耕作習慣裏,早就把山地因地製宜地修成一小塊一小塊梯地。

徽州雖多雨,但由於梯田的土地保護水土,因此還能比較好的保持水土不至於大規模流失。

秸杆還田是保持千年坡地肥力不減之科學方法,徽州農戶的莊稼,無論是高杆作物還是草本作物,收了糧食後的秸杆還要儲存起用於填畜圈。

徽州養豬養牛至今仍然圈養,圈裏還鋪上秸杆,這樣不僅豬、牛可保暖;還摳肥儲糞,作為田地的主要肥料,年年如此,難怪徽州使用了千年的土地仍然保持肥力。

因此,徽州的這種糧食種植方式,一定要鼓勵和保持,我們千萬不能做破壞生態禍及子孫的事情。

在聽了尋波關於糧食問題的認識和關於徽州糧食間種的科學道理的介紹後,方誌敏和劉疇西他們對尋波可真是非常欽佩。

他們怎麼也想象不通,尋波這個還不滿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腦子裏怎麼能考慮地這麼周全,而且看起來對各地情況了解的也非常透徹。

這不能不讓他們心中感覺難以想象,最後,幾人不得不用天才就是天才,非常人所能看得懂的話語來說服自己了。和方誌敏他們討論了糧食問題後,又交流起了根據地建設方麵的問題。

尋波強調,一定要在皖浙贛邊區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作為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基地。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強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點,必須在皖浙贛邊區充分發動群眾,適當地進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權,使之成為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長期支持革命戰爭的人力與物力主要來源的戰略基地和實現革命戰爭目的的重要依托。

同時,皖南根據地要實行波浪式的推進政策,逐漸將根據地擴大為解放區,以保證在農村積聚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為即將到來的全麵抗戰繼續能量,同時為將來奪取全國政權奠定基礎。

在和方誌敏討論了糧食供應和根據地建設的一些其他問題後,尋波又和方誌敏、劉疇西、劉英交流了一些皖南軍區地方部隊的編製和建設問題。

對於地方部隊編製和建設問題,方誌敏、劉疇西和劉英都說出了比較好的設想,尋波也根據自己後世的一些經驗,給予二人一些理念上的啟迪。

尋波特別強調,地方部隊的建設要立足於保境安民,要緊貼群眾。除了各縣發展全脫產的一個地方警備團以外,還要大力發展半脫產和不脫產的地方預備役和地方民兵部隊。

在皖南核心根據地要建立起人民戰爭的立體架構,要讓任何敢來侵犯的敵人,都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