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的章法
“汪峰先生,你會考慮在北京演唱會向章子怡求婚嗎?”
“說吧,說了就上頭條!”
5月22日,汪峰現身2014“峰暴來臨”全國巡演的新聞發布會。群訪環節裏,好幾名記者冒著被其助理打斷的可能,一再追問。
“這個問題不回答,請提下一個問題。”助理果然盡職。
汪峰皺了下眉,用手示意助理“沒事”,欣然接招:“這麼私人、跟音樂無關的問題,問出來本身就不夠尊重演唱會。關於你問的這個問題,無論我有沒有這個打算,都不會對你說。因為這個特別神聖,不可能在這樣一個時刻。而且如果我要做,會比這個更盛大,這是我對這個事情的態度。”
記者們麵麵相覷,既有“終於回答了”的如釋重負,又有著繼續探究此事的企圖,但終於被一旁著急的助理驅散開去。
汪峰這次的演唱會陣勢很大。發布會上,不輸賀歲大片氣勢的巡演片花,“意義非凡”的鳥巢現場,Lady Gaga等國際巨星禦用的舞美燈光師LeRoy Bennett親自現身介紹,1:1的彩排現場……“他的單場演唱會票房已經突破1000萬,在國內乃至亞洲都‘數一數二’。”主辦方不忘加上這條“重要信息”。
但就像他預料到卻並不喜歡的那樣,“過盡千帆”之後,今時今日的“汪峰”二字給大家的首要興奮點依然是私人生活。發布會後,某位記者向汪峰隆重表達了崇拜和感謝之情,繼而鋪墊了其他幾個問題,最後終於“曲徑通幽”地把問題指向了他的現任名人女友。
這回汪峰沒有直接回答。
“你們和我比智慧,但顯然比不過我。”他的臉色略有不耐,語氣依然平靜。
彈弓與梨:小提琴孩子的殘酷童年
汪峰的孩提時代過得略為壓抑。他出身在軍人家庭,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一路上到大學,主修小提琴、中提琴,汪峰的童年是典型的音樂兒童的生活:學習、練琴,練琴、學習,娛樂和玩耍對他像天外詞彙。
多年之後,功成名就的他在娛樂節目中接過主持人贈送的一把彈弓,懵懵懂懂,完全不知該如何“操練”這個玩意兒。像一個孩子一樣玩耍—那好像是他從未實現過的願望。
主持人還送給汪峰一個梨,那是童年的另一副標準模樣:隻要拉得好,老師就會給梨吃。
在音樂學院訓練,有時一節課就拉一行譜子,不然“過不去”。現在回想起來,他說:“那是對的”。但當時那種“填梨”式的學琴生涯,造就了他封閉、內向的性格,也幾乎“扼殺”了一個孩子對於音樂的熱情。
直到十五六歲的某一天,少年汪峰聽到了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原來小提琴這麼美!”那一瞬間有如天啟,他有生以來頭一次為動聽的音樂感動到淚奔。
長大之後的汪峰,逐漸明白了對他要求嚴苛的父親,他說自己繼承了父母身上的純粹和正直。但父子兩人之間的隔膜始終難以消除。直到父親去世,他也沒有請父親看過一場自己的演唱會。
父親離開三年之後,他才寫下了獻給他的歌《爸爸》。就像歌詞裏寫的,他把父親的骨灰撒落在海外的各個城市港口,帶著一生從未有出國機會的爸爸看遍山水,也就此為多年的心結做個了斷。
鮑家街43號:純真年代
父親當年的不快,自然還和兒子的青春期叛逆有關。
18歲時,聽到羅大佑和崔健,Bob Dylan、Beatles的歌,汪峰從那些歌詞和精神裏受到強烈的震撼。他開始留長發,大四開學,就組了樂隊。到今天他也承認古典音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但汪峰堅定地想做搖滾樂,因為“希望寫我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