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 言(1 / 1)

電視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了電視特別是電視實現了洲際傳播之後,人類的耳目刹那間變成了“千裏眼”、“順風耳”,既使遠在萬裏之外發生的事情仍然給人身臨其境、如在眼前的感覺。電視使人們不出家門便能獲取最新信息,了解天下大事,感知時代變遷,領略異域風情……這一切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皆因為電視能夠使聲音和畫麵同步並能進行遠距離傳播,而傳播聲音和圖像的最主要的前期工作就是電視攝像。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電視媒體所使用的采訪“武器”基本上完成了由16MM電影攝影機向電視攝像機的跨越。由此,也為發揮電視的優勢,突出電視的特點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持。21世紀之初,電視攝像機又逐漸步入了尋常百姓家庭,打破了電視攝像由電視台“一統天下”的格局;自此,電視攝像由“精英化階段”過渡到“大眾化階段”。電視攝像機的普遍使用推動了電視攝像的發展,專業的、業餘的攝像隊伍迅速擴大,電視攝像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專業的電視節目和民間的DV作品大大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電視攝像屬於什麼性質的學問?它的外延範圍有多大?主要內涵是什麼?是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

任何學問都是由史(發展史、演變史)、論(基本理論)、術(具體業務、操作技能)三個部分組成的。電視攝像屬於“術”的範疇,它是實踐性、應用性、操作性非常強的一門實用技能;但在技術性的層麵上又閃爍著藝術的光彩,是實用技術與藝術學養的結合。如果把電視攝像僅僅認為是一門技術,那不僅是片麵的,而且是錯誤的。因此,我們說“電視攝像”是一門技藝,是滲透著藝術細胞的拍攝技能。

雖然,電視攝像是一門獨立的學問,但它又不是獨善其道的孤立學科。被稱為“第九藝術”的電視,博采廣納,兼收並蓄,從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詩歌、舞蹈、戲劇、尤其是從電影裏借用了一切可用的藝術元素和表現形式,把自己武裝成非常完備的技藝形態。它的外延主要是電視攝像,同時包括新聞采訪和畫麵編輯。主要內容涉及基礎攝影、電影技法、新聞(電視)采訪、錄音和聲音剪輯、畫麵編輯等專業知識。

本書強調了實踐性,突出了操作性,適合於作應用型本科廣播電視學、新聞采訪學的教材,也適合於作相關專業職業培訓或有關專業人員的參考讀物,還適合於作對電視攝像感興趣而進行DV作品創作的電視大軍的業務手冊。

“電視攝像”在過去的教學中,有兩個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個是關於攝像機的鏡頭;一個是關於攝像師的創作。通常,學習攝像從認識“武器”開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本該無可厚非。但是,大家往往把關注的重點放到攝像機本身的各種開關和旋鈕上,而對攝像機的眼睛——鏡頭重視不夠,更缺乏研究。其實,鏡頭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同樣的景物,用不同的鏡頭拍出同樣景別的畫麵,其效果是涇渭分明的。因此,洞悉鏡頭的功能、特征,充分挖掘它的表現力,就應該成為本門課的一個著重點。攝像機的靈魂是攝像師,然而,許多同仁把攝像師理解為能熟練操作攝像機的人,把攝像師降低為作坊的“匠人”。其實,攝像師是電視作品重要的創作人員,他的思想境界、文化素養、藝術水平直接影響著電視作品的質量。本門課在吸取各家關於電視攝像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強調人的因素,強調攝像師的素養,強調攝像師在電視節目攝製中的創作性地位。雖然,本書對以上兩點未能給予足夠的篇幅。作者旨在表明,電視攝像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而且後者顯得更為重要。隻有這樣,才能確立電視攝像的地位和價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魏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