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紀實攝像與電視采訪(2 / 3)

由此,可以看出同期聲在紀實性電視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1.增加紀實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增強信息傳播的可信性

配音和解說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視角,甚至帶有先入為主的立場觀點,而同期聲直接把事件的信息傳遞給觀眾,減少了配音和解說轉述中的不客觀,顯得真實,有說服力。同期聲具有強大的敘述功能和實證功能,畫麵和聲音的自然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場真實。

2.增強紀實的現場感和感染力

同期聲的大量采用強化了紀實的現場感和感染力。同期聲可以真實地紀錄下現場的真實氣氛,使事件得到概括和濃縮,調動觀眾的視聽感官,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烘托現場氛圍,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紀錄片《望長城》中,有這樣一個段落:記者來到處於山西、陝西、內蒙交界的一個叫十三邊的小村落,來到了村小學,說是學校,其實隻有一位老師、一個學生和一間草房。昏黃的煤油燈下,老師在念課文,學生在大聲地跟著念,“一陣雷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一條虹掛在天空,像一座七色的橋,太陽慢慢地落下去了,虹不見了……”老師念一句,學生念一句,那淳厚的陝北鄉音,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當老師說再來一遍時,老師和學生的“二重唱”再次響起。此時,鏡頭離開小草屋,推向遠處的山巒、天空,朗誦聲仍在繼續著,回響在山村的上空,同期聲成為一個優美的抒情元素,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對同期聲的紀錄應特別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要善於把攝像機當做錄音機使用,就像上麵我們提到的紀錄片《母親》中的一個片段。即使沒有畫麵,同期聲也可以單獨傳遞信息,並可以成為抒情元素。在紀實攝像過程中,特別是一些新聞監督類節目的拍攝,很多時候,畫麵的攝取比較困難,這時就可以把攝像機打開錄音。攝像機可以背朝說話者,或者鏡頭蓋根本不打開,在對方不注意的情況下,紀錄下那些精彩的、能夠揭示事件真相的聲音。

(2)同期聲的紀錄要完整,特別是人物的現場談話,除非對談話的內容了如指掌,並事先做好了拾取的選擇。紀錄現場音樂時,同樣要注意音樂紀錄的完整性,至少要做到段落完整。紀實攝像的起始、移動、關機不僅應該以動作為依據,以行為為轉移,還要根據同期聲這個內在的節律來決定。在單機拍攝時,為了保護聲音氛圍的完整,常常以長鏡頭移動機位來改換角度、景別,進行現場場麵調度,中間不關機,使交談的氣韻連貫,音樂貫穿始終;雙機拍攝則要有明確的分工,對重要的場景要有一台機器做全麵的連續的紀錄,保證聲音和氛圍的流暢。同期聲的紀錄完整,對後期節目的編輯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在紀錄片《侯家家事》中,身患絕症的侯德山為了鼓勵正在參加國慶閱兵訓練的小女兒專心訓練,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對著手機深情地唱起了自己當兵時最喜歡的歌《一棵小白楊》,歌聲紀錄完整,編輯時,創作者讓歌聲傳到了閱兵村,小女兒備受感動和鼓舞,觀眾也受到很大的感染。

在紀錄片《家在我心中》中,女兒珍藏著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一卷錄著父親的來信和歌曲《牽手》的錄音帶,這首歌是她生日的時候,八年未回家的父親從東京通過上海電台為女兒點播的。攝像記者拍攝了這樣一個完整的段落:母女倆坐在一起靜靜地聽著錄音帶,隨著歌曲舒緩的節奏,她們被帶進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中,觀眾對歌詞表達的內容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編導在後期編輯時讓歌聲一直延續到下一段落,順利轉場。

紀實攝像既要客觀地再現物質現實,對生活流程盡量地不介入,更不能搬演、擺布、無中生有,但作為一項藝術創作,攝像師又要對現實進行美學構思,用攝像機將客觀生活的片段有選擇地記錄下來,對事實進行概括、抽象和提煉,進行一番藝術加工。

紀實攝像應該遵循紀實的規律,掌握紀實攝像的基本技巧。但規律和技巧遠不止以上的羅列,比如還有對光線的使用、雙機拍攝等等。“文無定法”,紀實攝像需要大量的拍攝實踐,在現場的場麵調度中,把握每一個細節,不斷地創造和積累更多的紀實經驗。

第二節電視新聞的拍攝

電視新聞攝像是在新聞事件的現場,有目的、有選擇地拍攝反映事態和人物活動的畫麵,是電視新聞報道的關鍵環節。電視新聞攝像要嚴格遵循真實性原則,用真實的畫麵形象和聲音反映社會生活與人的精神麵貌,紀錄正在發生發現的事件,再現事件的本來麵貌。它所拍攝的人物、事件、環境都必須絕對真實,不允許擺布和補拍已經過去的場麵,更不允許虛構沒有發生的事。

電視新聞攝像屬於紀實攝像的範疇,是紀實攝像在新聞報道實踐中的運用。它具有紀實攝像的特征,遵循紀實攝像的拍攝規律和技巧,同時它又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和拍攝手段。

通過對紀錄片攝像和電視新聞攝像這兩類最主要的紀實攝像的比較,電視新聞攝像的拍攝特點可能會更加清晰。比如同樣拍攝一個重大事件,電視新聞攝像往往更注重事件本身的發展變化,而紀錄片攝像可能更關注事件中人物的表現;電視新聞攝像往往圍繞著事件的中心選擇拍攝的角度、景別和攝像機的運動方式,而紀錄片攝像可能從事件的邊緣或以事件中的人為重點去進行場麵調度;電視新聞攝像也運用長鏡頭,但紀錄片攝像對長鏡頭的使用更加頻繁;電視新聞攝像注重信息的密集性,而紀錄片攝像注重情感的穿透力。總之,電視新聞攝像的目的是事件的報道,是通過畫麵和聲音告訴觀眾發生了什麼事,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對生活的影響。當然電視新聞攝像離不開對人物的關注,沒有人物的事件就失去了血肉,但人物是事件中的人物,關注人物是為了理解事件,揭示事件的本質。

深入把握電視新聞的特點是電視新聞攝像的基礎。

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麵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從電視新聞的定義可以看出,電視新聞除了以影視技術為傳播手段,聲畫兼備外,同樣應該具有不管是報紙新聞、廣播新聞還是網絡新聞都有的新聞特性,即真實性、客觀性、時效性、重要性、公開性和新鮮性。這也是所有電視新聞的共性特點。

根據電視新聞對事實報道的不同表述形式和處理方式,一般將電視新聞節目分為消息類電視新聞、專題類電視新聞、評論類電視新聞三大類。這是國內新聞界普遍采用的電視新聞節目的分類。

下麵我們分別對三類電視新聞進行分析,探討不同類別電視新聞的拍攝特點和規律。

一、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拍攝

(一)消息類電視新聞的特點

消息類電視新聞是電視新聞節目中采用最為廣泛的報道形式,是人們普遍認可的電視新聞,即狹義的電視新聞。比如《新聞聯播》、《新聞30分》等新聞欄目中的新聞,電視台早間新聞、晚間新聞、正點新聞中的新聞,以及因突發事件而插播的新聞。消息類電視新聞能夠迅速、簡要、廣泛地報道國內外最近或正在發生的事件,讓觀眾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信息,同時消息類電視新聞的集合可以在短時間內彙集成國內外要聞縱覽。消息類電視新聞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佳途徑。

與其他類型的電視新聞相比,消息類電視新聞主要有以下特點。

1.快速

“快”是消息類電視新聞的第一要義,也是消息類電視新聞的存在價值。消息就像新聞中的導語,它的出現就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人們獲知最新的信息,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消息彰顯著自己的傳播價值。

現在媒體的新聞競爭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對速度的強調更接近殘酷,已經精確到以秒來計算。

北京時間2003年3月20日10時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上空響起空襲警報,美軍對伊拉克發動攻擊。10時33分50秒,新華社中東分社發出第一條英文消息(快訊)《巴格達上空響起空襲警報》,速度領先於美聯社(10時34分26秒)、路透社(10時34分26秒)、法新社(10時36分36秒)。中央電視台第四、一、九套分別在10時41分40秒、10時43分19秒、10時50分停止原來播放的節目,開始直播伊拉克戰爭。

新華社贏得了新聞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同行的尊敬,《新華社10秒領先全球》的文章被四處轉載,其提供的消息也被廣泛使用,中央電視台這一次的快速反應,同樣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消息類電視新聞之所以快速及時,是因為其製作簡單,內容短小精悍,關注新聞事實的重點和核心。在實踐中,消息類電視新聞有口播新聞、字幕新聞、圖片新聞、影像新聞、現場報道等多種類型和方式。

2.簡短

快和短相輔相成,快以短為基礎,短以快為目標。消息類電視新聞簡短明了,在較短的時間裏,短消息1-2分鍾,長消息3-5分鍾,報道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它隻關注新聞事實的重點和核心,對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盡量不觸及、不分析、不解釋。如果必須涉及背景材料,就要使用最簡潔的語言、最典型的畫麵。

消息類電視新聞雖然篇幅短小,鏡頭不多,但信息的容量卻不一定小,畫麵對細節的捕捉卻可能很到位。一條好的消息類電視新聞要求言簡意賅,用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麵,傳達盡可能豐富的信息量。

3.廣泛

消息類電視新聞的集合被稱為信息總彙,要聞縱覽。消息隻有取材廣泛,組合起來才能信息量大,廣泛反映生活各個方麵、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化。

不可否認,生活中總是存在這樣的事件:它的發生沒有深刻的背景,也不是為大多數人所關注,比如一些趣聞逸事,專題類電視新聞不可能報道,但這些事件又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可以滿足部分觀眾的娛樂需求。消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樣的新聞事實,在特定的新聞欄目向觀眾傳播。

總之,消息類電視新聞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快的速度,以最簡潔的方式將新近發生、正在發生、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告之公眾,以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要。透徹地理解消息類電視新聞的個性特點,可以使拍攝人員對此類節目的拍攝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拍攝特點和要求

從消息類電視新聞的特點來看,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拍攝特點主要有三方麵。

1.拍攝時間有限

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強,加之很多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性事件稍縱即逝,電視攝像記者沒有時間也不需要對畫麵精雕細琢。它要求攝像記者具有快速行動的能力和對現場的迅速把控的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最有價值的新聞畫麵。

比如中央電視台2000年拍攝製作的短消息《美國反華提案在聯合國人權會議再遭挫敗》,就是在事情發生後5分鍾先通過《新聞聯播》以口播新聞的形式播出,隨後記者立刻采訪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宗淮大使,在《新聞聯播》後的第一檔新聞節目《世界報道》中把拍攝的內容包括喬大使的同期聲播出,報道迅速且現場感強。

2.編輯意識明顯

編輯意識是指攝像記者在拍攝時主動運用蒙太奇思維,在了解報道的整體構思的基礎上使得所拍畫麵有利於後期編輯的意識。消息類電視新聞在拍攝時,記者運用蒙太奇思維,可以節省拍攝時間,又不會漏掉重要的鏡頭,可以大大提高後期編輯的時效,快速報道新聞。

拍攝時的編輯意識,能夠在及時準確地捕捉有效鏡頭的時候,依然不忘記新聞的整體結構,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拍攝中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有編輯意識的攝像記者到達現場後,即使先搶拍稍縱即逝的事件和形象,先搶拍不可再現的氣氛和人物的精神狀態,最後他也不會忘記交代環境以及新聞的整體結構。在拍攝過程中,在緊急的情況下,編輯意識能讓他不斷地進行場麵調度,變換角度、景別、運動方式,兼顧必不可少的拍攝內容。

3.鏡頭短而信息量大

消息類電視新聞拍攝的鏡頭不能太長,長了就會顯得拖遝,信息量不足。要以固定畫麵為主,運動鏡頭往往占用寶貴的時間,而包含的信息通常並不如幾個連續短時間的固定鏡頭的組接。鏡頭短但需要信息量大,一條1分鍾的新聞,平均鏡頭長度5秒,則隻有12個鏡頭。因此鏡頭在交代環境的基礎上,要拍細節,要抓住事件的關鍵點和決定性的瞬間。

二、專題類電視新聞的拍攝

(一)專題類電視新聞的特點

專題類電視新聞是綜合運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段,深入、詳盡地報道重要新聞事實的電視新聞報道形式。與消息類電視新聞相比,專題類電視新聞篇幅較長,時效性比消息稍遜一籌,但專題類電視新聞對事實的報道深入全麵,注重事實的調查,著力探詢事件背後的社會動因,對事實進行分析和解釋。為達到深入揭示事實、清晰地剖析事實複雜性的目的,專題類電視新聞還會運用多種影視表現元素。

根據對事實報道的題材選擇和內容表述方式的不同,專題類電視新聞主要有專題報道、電視深度報道、電視調查類報道等類型。

與其他類型的電視新聞相比,專題類電視新聞主要有以下特點。

1.對事實深入剖析

先看一期出色的專題類電視新聞《透視運城滲灌工程》對事件的深入報道和剖析,這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曾經播出的一期電視調查類報道。

1995年7月,山西省運城地委和行署提出要在年底前,也就是半年的時間,完成100萬畝的滲灌麵積。那三年後,也就是1998年,情況怎樣了呢?為此,《新聞調查》展開了調查。調查從推廣100萬畝滲灌麵積是否完成,推廣過程、效果,推廣前是否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以及為什麼要在半年內完成展開了調查。

節目以記者的調查為主線,以臨猗縣、芮城縣和萬榮縣為調查重點,獲取事實證據,從而一步步深入事實核心,接近真相,一個沒有經過論證就匆忙上馬並且投資巨大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展現在觀眾眼前,造成如此重大損失的深層原因也昭然若揭。

楊偉光主編的《中國電視論綱》一書指出,“新聞專題不能簡單地報道事件的結果、簡單地介紹事件的過程、簡單地進行某種是非判斷、簡單地傳達某種結論,專題要著重於過程和原因的分析,要再現生活的複雜性、矛盾性和多義性,要展現生活的豐富性和種種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一些特性”。

專題類電視新聞要有深度,必須對新聞事件進行多側麵、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報道。通過深入調查采訪獲得翔實的事實材料和證據,並建立事實存在的背景,從背景中去尋找新的事實關聯和對事實的解釋,利用事實表達來達到理性的深度。

深度不是說出來的,深度是從讓人信服的事實中來的,深度還是從事實關係中梳理出來的。專題類電視新聞強調對事實的深入剖析應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層次清晰、脈絡清楚,要充滿邏輯的力量。

2.新聞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真實的表達是專題類電視新聞必須的品質,但僅有真實是不夠的。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曆史研究》一書中說:“精神的表達要置於真實的表達之上。”新聞節目除了要講述具體的內容之外,還要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負載深厚的精神內容。隻有將精神的表達視作節目表達的終極追求,新聞事實才不會成為碎片,表達的過程才因此成為一個有靈魂、成體係的完整表達。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在對新聞事實進行表達,有的節目平淡無奇,而有的節目卻震撼心靈。

作品的藝術性與作品的精神表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藝術的本質就是對美對永恒也就是對精神的追求。專題類電視新聞應該綜合運用電視語言,充分運用平行、交叉等結構方法和對比、聯想等藝術手段,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追求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鮮明、生動、深刻地傳達主題意義。

3.表現手法多樣

《透視運城滲灌工程》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電視表現手段,電視語言充分展現了新聞事實的全貌,便於觀眾更好地理解新聞事件,感受新聞事件,判斷新聞事件。

比如,為了讓觀眾了解農業節水滲灌工程,節目中使用了動畫演示,通過“滲灌工程示意圖”,觀眾對這項技術就一目了然,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就打下了基礎。

在描述運城地區大搞節水滲灌工程的四次高潮時,同樣使用了動畫和圖表演示,一幅“1995年運城地區滲灌節水工程進度表”,讓觀眾充分了解了工程的推廣過程以及背後的利益驅動,急功近利。

在調查滲灌的使用情況時,張村滲灌使用率“14.3%”,學張鄉滲灌使用率抽查結果“10%”,都以字幕的形式放置在畫麵的正中間,並且使用了大大的紅字、紅色的字幕,強調了耗資巨大的滲灌工程使用效益的低下。

節目的結尾,編導使用了積累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一組殘破的滲灌池畫麵的組接,再配以音樂,表達了一種憤怒、無奈、荒誕的感情,引起觀眾的共鳴,強化了節目的傳播效果。

與消息類電視新聞不同,專題類電視新聞在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也是在講述一個好看的故事。故事要好看離不開多種電視表現手段的使用,既有助於內容的敘述,也能表達情緒,宣泄情感,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力。

不僅如此,專題類電視新聞的表現手法還體現在結構的多樣化上,既可以采用時空方式結構布局,還可以以記者的調查為線條謀篇布局,也可以采用板塊式結構。

表現手法恰當合理運用體現出創作者的藝術才思,但所有藝術手法的使用都應該確保事實表達的真實性,情感流露的自然性。

(二)專題類電視新聞的拍攝特點和要求

從專題類電視新聞的特點來看,專題類電視新聞的拍攝應充分發揮紀實攝像的技巧,遵循紀實攝像的規律。專題類電視新聞攝像與紀錄片攝像區別不大,都能在最大限度上體現紀實攝像的魅力。

1.長鏡頭拍攝

因為專題類電視新聞對事實的報道深入全麵,注重事實的調查,著力探詢事件背後的社會動因,對事實進行分析和解釋,因而,專題類電視新聞的拍攝就應該運用長鏡頭紀錄過程。這裏的過程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動作,也可以是事件發展的完整段落,更可以是記者對事件的調查過程。

比如被稱為《新聞調查》第一期真正的調查性報道的《透視運城滲灌工程》,拍攝了記者完整的調查過程,車內運動鏡頭,表示記者調查的路線和足跡,每到一處調查地,攝像記者緊緊跟隨出鏡記者,紀錄了記者的調查行為。出鏡記者王利芬雙手支撐躍入滲灌池,用錘子砸開水泥後發現根本沒有水管;還有記者的現場演示,拔出生鏽的塞著木頭的水管,用手去掉泥土,發現木頭上的黴芽等。後期編輯中,以記者現場行為作為結構主線,整篇報道邏輯嚴謹,充滿懸念,層層遞進,事實逐步清晰,揭開了山西運城欺上瞞下、勞民傷財、耗資兩億多元搞假滲灌建形象工程的真麵目。

2.拍攝理性素材

理性素材是指生活中存在的經過條理化的信息,如辦公室中的圖表、統計表,建築工地的模型、示意圖、電腦模擬圖、沙盤地形等等。專題類電視新聞的拍攝應該在事件的現場,多拍攝一些理性素材,它們可以簡潔扼要地說明事實,對事實進行解釋和分析。

圖表和數字往往是抽象的,但如果拍攝的清晰,並結合到具體的事物中,就會變得形象、有生命、有說服力。

政策、法律條文、文獻記載、學者論著也屬於生活中存在的理性素材,在深度報道和調查性報道中,可以起到很強的實證作用。

3.隱性拍攝

隱性拍攝是指攝像記者未與被攝對象溝通,在被攝對象完全處於沒有覺察的情況下進行的拍攝。在當前的專題類電視新聞拍攝中,隱性拍攝的運用越來越多。隱性拍攝的使用有不同的目的:

一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不介入生活和事件,拍攝到真實自然的人情事態。現在廣播級的攝錄設備體積仍然較大,拍攝時往往需要攝像師、錄音師、編導和出境記者一起出動,直接麵對拍攝對象,拍攝對象往往不由自主地收斂自己,產生修飾、表現或遮掩、羞怯的心理,不同程度地改變了生活和事件的自然狀態。

另一個目的是監督、取證。專題類電視新聞的體裁往往是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特別是調查性報道,涉及的多是違法亂紀或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的事件,正常拍攝有很大困難。或者是記者受到阻撓,甚至毆打,或者是事件的真相被瞞藏,不采取隱藏拍攝的方法,就很難監督此類事件,調查取證。

比如2002年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獲獎作品黑龍江電視台拍攝製作的《調查“神藥”治癌》,報道了在黑龍江醫藥市場出現的利用虛假治癌藥物廣告,欺騙癌症患者,牟取暴利的新聞事件。為了拍攝到第一手的資料,攝像記者多次以患者的身份,深入治癌藥物的宣傳報告現場暗訪隱性拍攝。偷拍到那些所謂的北京專家,卻是草草問一下病情,然後迫不及待地推薦某某“神藥”的嘴臉,真相也就呈現在觀眾麵前。

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幾乎每期節目都采取隱性拍攝的手法,節目的性質決定了素材拍攝的困難。可以肯定,正常采訪不僅難以拍攝,而且會有生命危險,因為這極大地影響了造假者的經濟利益。

但是隱性拍攝也帶來了一係列法律和道德問題,隱性拍攝一定要慎重。比如隱性拍攝時一定要考慮被攝對象的隱私權、肖像權,對公民個人正常的生活不能使用隱性拍攝。不經同意擅自隱性拍攝別人的院落、房間,隱性拍攝個人的正常活動並在節目中指名道姓,影響到個人正常的生活,這些都是不允許的。

4.多機拍攝

多機拍攝在電視現場直播和大型演播室節目中早已開始應用,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題類電視新聞開始采用多機拍攝,比如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新聞調查》、《麵對麵》等。

多機拍攝可以為同一空間發生的事件提供多個視角,也可以為同一時間的多個時空提供共時性的對比和參照,為事實的還原,為真相的揭示提供強有力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加大畫麵的信息含量,而且可以豐富畫麵的視角和表現力。

多機拍攝分為同一場景多機拍攝和異地多機拍攝。

同一場景多機拍攝,指在同一地點、對同一拍攝對象進行多機拍攝。這種拍攝方式可以在同一時間裏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麵進行拍攝,可以捕捉同一主題的相關畫麵,可以把被攝對象表現得更完整、更細致。比如《新聞調查》曾經播出的節目《挺進塔裏木》,在拍攝大慶石油物探隊從大慶市火車站乘專列前往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出發場麵時,就采用了多機拍攝。一台攝像機在站台上拍攝火車鳴笛、噴氣、啟動、火車駛離車站;第二台攝像機在火車上拍攝站台上來送行的人,隨之,火車遠離大慶市;第三台攝像機架設在火車站外麵的鐵路立交橋上,拍攝整個火車站的全景。這三台攝像機同時拍攝,一台代表來送行的家人的視點,一台代表遠離家鄉的工人的視點,一台表現出征的氣勢和場麵。不僅交代了新聞事件,還很好地表現了新聞主題,強化了情感力量。

同一場景多機拍攝時現場調度很重要,不同機位要有明確的分工,以保證整體的連貫,真實地還原事件的真相。

異地多機拍攝實際上是多點單機拍攝,即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地點,選取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同一時間進行拍攝。拍攝的素材,在後期編輯時,可以形成平行蒙太奇,對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形成戲劇效果上有很好的作用。同樣在《挺進塔裏木》中有這樣一個段落就是采用異地多機拍攝:一個石油工人舉行沙漠婚禮,婚禮在下午舉行,上午新郎還要按規定出車,新娘在營地梳妝打扮準備出嫁。攝製組對這一情況進行多機拍攝,一台攝像機跟隨新郎出車、換衣服、準備迎接新娘;一台攝像機跟拍新娘梳妝打扮、營房內等新郎迎娶。讓觀眾看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相關人物的活動。最終房門打開,新郎新娘見麵,兩台攝像機也彙合一處,有極強的戲劇效果。

三、評論類電視新聞的拍攝

評論類電視新聞是就新聞事實發表議論、見解的電視新聞類型,它通過報道事實,對具體事實的調查分析,闡明對於事實的態度和看法,借以影響、引導社會輿論。

評論類電視新聞有多種形式:電視評論、評論員評論、電視述評、電視談話等。電視評論、評論員評論,還有本台評論、編後話通常在消息類電視新聞後播出,以快速作出對事件的回應和見解,而電視述評是評論與專題類電視新聞的結合。電視談話也稱為電視訪談,是比較獨立的評論類的電視新聞,是電視媒體重要的節目形態之一。電視談話根據訪問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人物專訪和專題訪問,前者是對新聞人物的訪問,涉及的問題廣泛,隻要與人物相關的都可以問;後者是就某一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對有關人士的專訪,比如說,《麵對麵》是人物專訪,《央視論壇》是專題訪問。

與其他類型的電視新聞相比,評論類電視新聞的主要特點是思辨性。

新聞是具體的,評論是抽象而思辨的,評論要以新聞事實為基石。新聞的力量在於用事實說話,評論的力量在於證據確鑿,論證嚴密,觀點鮮明,麵對生活和時間的複雜性和多義性,層層剖析,條理清晰,邏輯性強,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辨興趣,解答心中的疑惑。談話類電視新聞,還要求話語精彩,溝通順暢。

評論類電視新聞的拍攝,需要掌握的是電視談話的拍攝特點和要求。在本章第三、四節,我們將對電視采訪的個性特點和電視采訪(包括電視訪談)拍攝進行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第三節電視采訪

一、電視采訪的個性特點

廣義的電視采訪是記者運用電視手段采集信息的調查研究活動,包括在現場拍攝新聞事件,對事件中有新聞價值的人的訪問等,是電視節目的重要表現手法。目前電視采訪廣泛存在於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中,已經成為節目重要的結構元素。

狹義的電視采訪,指的是記者對新聞事件的親曆者或目擊者,或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人物進行麵對麵的采訪。電視采訪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電視媒體信息的傳播,影響著觀眾對信息的接受和消化。肯·梅茨勒在《創造性采訪》一書中說:“理想的電視采訪,應該是傳達某種信息,某種印象,某種隻能用電視媒介才能傳達的重要東西。”也就是說,好的電視采訪應該具有獨特性,相比報紙采訪、廣播采訪,它不僅應該傳達信息,而且還要好看,符合電視傳播的特點和規律。

與其他類型的新聞采訪相比,電視采訪的個性特點主要有以下方麵。

(一)現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