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社區裏的托老所(2 / 2)

與其他養老護理機構不同的地方在於,這裏不僅接收老年人,還接收智障兒童、殘疾人,社區一些雙職工家庭的孩子放學後,也會來這裏寫作業,等待家長下班。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三四位老年人圍著桌子在玩牌,屋子裏還有兩個四五歲的小孩子在玩耍,工作人員在準備午餐。在這裏你感受不到一般養老護理機構那種沉悶和壓抑的氣氛,置身其間,有如洋溢著歡笑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老年人和孩子在一起,臉上有了笑容,心態也變得年輕了,兒童在這裏也得到了祖父母般的嗬護和關愛。機構裏還聘用了一位有輕度殘障的年輕女性,她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這種在小規模多功能機構內為老年人、殘疾人、殘障兒童提供福利服務的方式,是“大家來此集合吧” 獨創的一種日間照護服務方式,也被稱為“富山型日間照護服務”。如今,這一日間照護服務模式發展速度很快,正在向周邊縣市推廣。

機構負責人佳代子告訴我,在創辦這家機構之前,她曾在紅十字會的醫療機構裏做過多年的護理工作。當時,“護理”給人們的印象是冷漠、陰暗、病痛、悲傷、無奈……

時常聽到老人們感歎:“要是能死在自己家的榻榻米上該多好啊!”佳代子聽後深受觸動,立誌於創辦一家有歡聲笑語的、明亮的、溫暖的養老護理機構。如今,21年過去了,“大家來此集合吧”實現了她當初的夢想,真正成為了社區的養老之家,並榮獲了地方政府頒發的多個獎項。

貼近社區的日間照護中心

貼近社區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護理機構,支持了老年人居家養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獨感、維持並恢複其身心機能,同時也減輕了其家庭成員的照料和護理負擔。由於貼近社區、立足社區,得到老年人的家庭成員、社區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這類養老護理機構裏工作的人員中,中年女性占了很大比例。一些機構的負責人、創辦人都是女性,且大多數之前曾在醫療機構或福利機構從事過護理相關的工作,有的在家中護理過老年人。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大多完成了養育子女的任務,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社會活動,並且對老齡化問題、養老問題有著切身的感受。

貼近社區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護理機構對老年人進行護理服務時,不僅針對性強,還能夠將心比心,悉心觀察老年人的困難,設身處地為老年人考慮,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他們廣泛征求地區居民的意見和需求,對於當地老人居住便利與否、與何人居住、對養老護理有何要求等居民身邊的事情,大都比較了解。因此,他們能根據居民的切實需求,配合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程度,提供養老護理服務。

一些日間照護中心在政策、資金的扶持下,在誌願者團體的幫助下,將居住在社區內老人,特別是獨居或寡居等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凝聚在一起,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區聯誼活動,如:舉辦和當地居民的交流活動,召開社區老人家屬護理交流會,開設健身體操班、各種講座等。這些活動擴展了社區老年人的生活空間,使老年人排遣了孤獨,減少了老年人智能弱化情況的發生。居民通過對老年人生活的支援,加強了鄰裏之間的聯係,增強了社區凝聚力,對於社區的和諧發展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