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茶道:中日茶道的碰撞與回歸
封麵故事
作者:王愷
茶道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在今時今日追尋茶道?今日大陸,喝茶者眾,尋訪茶道者眾,可是眾說紛紜,缺乏常識,甚至連基本的何謂“茶道”都是一筆糊塗賬。
回顧台灣茶道的發展路線,我們會發現,30年前的台灣茶道和今日大陸類似,中產階層興起,開始注重生活品質,大批富裕者不滿足於過去流傳台灣的半套工夫茶的樣式,開始尋求自己的茶道。這不是一條順利的追尋裏程,台灣走過不少彎路:例如暴炒茶葉和器皿,以收藏來取代茶道;求新異時髦而大擺茶席,一段時間,曾幾乎人人都擺茶席;直到30年後的今天,才走出了一條文人化的以造境、賞器、品茶、交友為內容的路徑,隱約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脈。
所以,研究台灣,可以作為研究茶道的一個參考樣本。但僅靠鑽研台灣去尋找中國茶道是不夠的,宋代流行的禪院的點茶方式通過日本僧侶的傳播,一直在日本流傳了下來。日本的宇治茶,是有明確譜係的,由在宋遊學的僧人榮西禪師在天目山取種,之後帶回日本,交給各處栽種。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葉就此存活,後來又被宇治茶農移栽,成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葉產地。而宋點茶的方式,由榮西帶回日本後,到了千利休時代,才逐漸結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於1591年剖腹自殺,他死的那年也成為日本茶道確立的年份。
日本茶道之後的傳承與中國不同,中國每出現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前朝的飲茶方式就被衝擊消失,進而隻留下少許痕跡。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飲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經千利休的孫子們和學生們的傳播,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盡管後來也有明朝傳過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可是也沒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還影響到建築、庭院、服裝和烹飪各個方麵。現在日本按照千利休審美做出來的事物眾多,利休欄杆、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去日本,尋找千利休的痕跡,事實上就可以找到茶道的日本變體。
今天的中國,還是按照明初的散茶方式在進行自己的茶道構建,人們翻閱古書,試圖重新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茶道。但是以中國曆史看,南北方的差異、物種的差異,包括氣候的差異,都使茶道的麵貌呈多元化。尤其以今日中國的交通和物流便利,眾多豐富品種都可以羅列在一個飲茶者的麵前:以往銷往邊疆和海外,帶有唐代遺風的餅茶——普洱、黑茶和安茶,長江流域的綠茶,福建和台灣的烏龍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專門的飲用方式,更沒有一種茶道能一統天下。但正因為這種多元,才使中國茶的飲用方式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詢的空間。
我們從曆史和現實兩條路徑,去追尋中國茶道的軌跡,期待能給今天想恢複茶道的茶人們以一份紮實的材料。
在曆史中探尋茶道
首先我們向曆史尋找茶道。根據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巴蜀先民們以其邊緣的優勢,將茶葉原料利用傳統和製藥技術結合起來,為世界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茶葉飲料,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就是基於當時的社會心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餅茶的加工已經成熟,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別,甚至已經有意識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質,並且有相配合的茶果,也有了飲茶禮儀。雖然飲茶局限於江南諸地,但是魏晉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創立期,與醞釀期的秦漢比,已經在短時間內成為可以與酒精飲料抗衡的最有影響力的飲料。
陸羽的《茶經》充分說明了唐時茶的流行。此書不僅使陸羽成為茶聖,更記載了完整的飲茶過程,包括茶樹的天然性狀、茶葉的采集、如何精製、茶具的使用和規製、泡茶法和飲用法。因為這本經典,使唐朝的飲茶脫離了早期不完善狀態,成為風靡全國的飲料。當時的士人們以能辨別出陸羽所泡的茶為自豪。陸羽把飲茶從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來,成為精神領域的享受。
唐朝時候,飲用茶有嚴格的步驟,這些通過陸羽的《茶經》就可以複原,隨著從法門寺等處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的存在,使唐代飲茶方式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麵前。
到了宋代,末茶飲用進入了黃金時代,按照岡倉天心的說法,茶飲不再僅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而成為自我實現的方式,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人們開始在永恒的變化中追尋永生。蘇東坡甚至說:茶的至美至純好像一個道德衛士,可以使他抵禦墮落的侵蝕。除了文人階層,宋代的禪院也大量飲用末茶,他們認定這種飲料可以幫助他們修行,這和唐代寺廟如出一轍,隻不過,他們飲用的是散茶磨成末,並非用珍貴的團餅。這種方法直接流傳到了日本,開啟了日本的茶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