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二十三人傳(1 / 1)

曇翼

餘杭人。初入廬山依遠公。後往關中。見羅什東還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年。感普賢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攜筠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師前曰。妾入山采薇(上采服五采也彩俗下采薇采取也作采俗)。日已斜。豺狼縱橫。歸無生理。敢托一宿。師卻之力。女複哀鳴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腹疼告師按摩。師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號呼愈甚。師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采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淩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特來相試。郡太守孟顗聞於朝。來建法等寺(今天衣寺)。初餘杭山沙門法誌。常誦法華。有雉巢於庵側。翔集座隅。若聽受狀。如是七年。一日忽燋悴。誌曰。汝能聽經。必生人道明旦雉殞。即為瘞之。夜夢童子拜曰。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後其家設齋。誌方踵門。兒曰。我和尚來也。誌撫之曰。汝我雉兒也。解衣視掖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六落發以掖有毳。因名以翼。

曇邕

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來廬山依師遠公。內外典籍。無不綜習。立茅屋於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曇果。澄思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師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夾衣。風神端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五戒畢。神以外國二鋤為嚫。禮謝而去。師後往荊州行化。卒於竹林寺。

僧濟

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歎曰。紹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曰。汝可馮此建心安養。師執燭停想。延僧誦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元弼。隨僧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至於掌。遍事諸佛。須臾而覺。喜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明日複於空中。見佛菩薩。謂弼曰。佛來也。即舉首西顧。一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異香鬱然。

慧恭

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誌為學。光等學力不逮恭。而於淨土係想則過之。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雲。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曰。學不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先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大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是叩頭雨泣。誓心安養。念不少間。忽見無量壽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見蘭等於台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五等不勝慰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於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義熙十一年也(廬山集有恭道人臨終感應事)。

法安

初依遠公為弟子。妙善講說。兼習禪業。律身持戒。為行尤精。義熙中。新陽邑社有暴虎居神廟樹下。前後害民以百數。安遊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下禪坐。須臾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為說法授戒。有頃而去。明旦居民見安。謂是神人。相率禮敬。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右田園。並舍為寺業。常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雲。此下有銅鍾。窹即掘之。果得二鍾。取青成像。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闕公則

入廬山白蓮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陽白馬寺。夜中為公則修忌祭。忽一時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祈生極樂國。今已得生矣言訖無所見。

陸修靜

吳與人。蚤為道士。置館廬山。時遠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於溪。每送客過此。輒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後送客。未嚐過獨陶淵明與修靜至。語道契合。不覺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宋泰始三年。羽化於京師。賜諡簡寂。以故居為觀(雲笈七簽本傳雲元徽五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