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外戚、權臣、貪官汙吏、奸商,這些都是內部投機分子,一有機會就會躍躍欲試,企圖顛覆我大明王朝。所以必須強化法治建設,製定《大明律》《皇明祖訓》。
宦官不得幹政,預者斬立決!
貪汙紋銀六十兩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並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采取“剝皮萱草”、斷手、斷指、挑筋等酷刑震懾官吏。
法律麵前沒有例外,皇帝麵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管你是皇親國戚、功臣名將,還是中央大員、部級高官,抑或縣鄉刀筆小吏。
朱元璋在京城午門設“鳴冤鼓”,允許民間越級上訪。如果官吏在征收稅糧和差役攤派朱元璋在京城午門設“鳴冤鼓”,允許民間越級上訪。如果官吏在征收稅糧和差役攤派時作弊曲法,百姓可以扭送到京城告禦狀。
貶抑富商大賈,貧富兩極分化也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朱元璋規定,農民可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商人隻能穿絹布兩種。商人當官、科舉都有限製。
朱元璋還大辦社會福利事業。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漏澤園),免費公墓(養濟院)以及保障房政策紛紛出籠。
藩王位於皇帝和太子之下,位於百官之上。而且朝中有奸佞,諸王有起兵勤王以清君側的義務。《皇明祖訓》規定,藩王完成驅逐奸臣任務後,仍舊返回封地。
帝國的最高權力集中於皇帝,但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朱元璋吸取隋煬帝亡國教訓,設立禦史台監督皇帝和百官。皇帝的詔令經過禦史們審核,有不妥之處可以退回。而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事情,由他們每天督辦一次,倘若有官員拖延不辦者,或者動作遲緩者,他們就向皇帝打小報告。此外這些給事中還負責官員的年終考核。
這些給事中大多是認死理的道學先生,辦事呆板,不知變通的人。巡城禦史周觀政就是這樣一位。
洪武年間,周觀政巡視南京奉天門。在他巡視期間,發現一群太監領著一夥女樂往奉天門內走去。根據大明內宮製度,女樂是不準入內的。周觀政當即上前製止,領頭的太監理都不理他,甩出一句話:“我有聖旨在身。”
一般人聽到這句話的分量,可能就會放過,可周觀政堅持不能違反大明的內宮製度,堅決不準女樂入內。太監遇到這麼個不通情理的人,隻好向朱元璋稟報。朱元璋苦笑一下,便傳諭不讓女樂入內,並嘉獎了周觀政,給足了周觀政的麵子,讓他回家休息。按說朱元璋仁至義盡,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周觀政死都不走,堅持要朱元璋出來和他說。朱元璋知道他選出來的這些人是不會通融的,親自穿上朝服出宮向周觀政道歉,保證以後不用女樂娛樂,周觀政這才罷休。
皇帝的命令是不行的,口諭也不行,唯一可行的是製度。
朱元璋以製度法令的形式時時刻刻警醒皇子皇孫堤防帝國內外各方反對勢力,《大明律》《皇明祖訓》不可更改一字!萬萬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朱家子孫一定要團結起來,和境內外妄圖顛覆大明帝國的敵對勢力做最堅決的鬥爭!
所有能夠鞏固朱家王朝的事情,朱元璋全都義無反顧地做了。孩子們,就看你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