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羌之路 未完成的探險
秘境尋蹤
作者:王鐵男
走進克裏陽,我們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
在桑株古道的考察後,我和夥伴們把目標投向了葉爾羌之路,但在製定考察方案時,我們發現,這條路除了在《未完成的探險》一書中有少量的描述外,再找不到任何相關資料,甚至研究新疆通往西藏高原古代交通的學者們也似乎忽略了這條古道的存在。關於這條古道《皮山縣誌》上也沒有記載,幾個月前我就請當地旅遊局的小蘇幫助收集資料,但始終無所收獲,所問到的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條古道。但憑借以往穿越昆侖古道的經驗和我們對探險的熱情,大家還是決定去走一走這條塵封了近一個世紀的古道。
7月28日,經過3天的奔波,探險隊一行7人從烏魯木齊來到了皮山縣,這是穿越葉爾羌之路的大本營。由於古道所經之處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皮山縣對進入古道人員嚴加管理,未經許可別說進入古道,就連克裏陽鄉都進不去。好在我們的考察方案早在2個月前就上報了縣委,主管旅遊的縣長非常重視這次考察活動,安排縣旅遊局協助。按照計劃,我們在皮山縣購買了穿越用的食品。
7月29日一早,探險隊離開了皮山縣,在我們的麵前,一條彎曲的柏油公路伸向昆侖山的深處,消失在一片蒼茫之中。穿過炎熱的戈壁和無數座低矮的山丘,漸漸地遠離了塔克拉瑪幹的炎熱,空氣中明顯增添了不少涼意。車行駛60多公裏後,一大片突如其來的綠洲呈現在我們麵前,不一會兒車駛進了林蔭小道,兩旁的古杏樹上掛滿了黃裏透紅的杏子,潺潺的渠水,鮮花盛開的田野,炊煙嫋嫋的屋舍,我們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這就是克裏陽,一個深藏於昆侖山中的古老綠洲。
曆史上葉爾羌之路的起點在克裏陽綠洲。1928年特林克勒到達了這裏,在即將踏上回國之路時,他麵對克裏陽熙熙攘攘的集市和準備穿越喀喇昆侖山的5個馱隊感歎道:“克裏陽是我在中國新疆看到的最後一個大綠洲。”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克裏陽綠洲成了新疆皮山縣的克裏陽鄉。
突如其來的美景,令隊員們興奮不已,我停下車來,從路邊的樹上順手摘下幾顆杏子,邊吃邊向一片黃色的花海走去。這裏的杏子和康克爾鄉的一樣,昆侖山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它們優良的品質:個大、味甜、汁液多,製成的杏幹個大肉厚,是新疆最好的杏幹。
在花草叢中,幾個可愛的維吾爾族小姑娘,一隻手兜著裙子,另一隻手靈巧地將采摘的花瓣放入裙兜。麵對我們這些舉著相機的不速之客,小姑娘隻是羞答答地低著頭,不停地采摘著花瓣。生活在這片生生不息的綠洲裏,孩子們有一種置身事外的質樸和憨厚,昆侖山包容了她們,相信她們長大後也會擁有昆侖山一樣包容一切的品格。
這片黃色的花海,是克裏陽鄉近年來廣為種植的一種經濟作物——昆侖雪菊。由於它的原產地在位於新疆喀喇昆侖山北麓克裏陽山區100平方公裏的範圍之內,所以也叫克裏陽雪菊。當地的維吾爾族人也稱這種植物為“古麗恰爾”,千百年來與昆侖山唇齒相依,人們視“古麗恰爾”為神藥,雪菊可以祛除疾病的故事在克裏陽鄉廣為流傳。
在通往鄉政府的路上,一排排錯落排列的白楊樹、杏樹和桃樹見縫插針地分布在房前屋後。正午的陽光透過稠密的樹葉,灑向金色的花海,留下斑駁的陰影,映襯著古老村落午後的寧靜愜意。在小蘇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鄉政府。7月底正是雪菊收獲的季節,疆內外的客商雲集克裏陽,鄉長也忙得團團轉。他的辦公室也成了雪菊樣品的陳列館,各種品質的雪菊整整齊齊擺放在桌麵上。當我們向他詢問古道的事,他感到很吃驚,似乎沒有聽說過這裏有條古道,他隻是說,好像幾年前有日本人和韓國人來過這裏。
被“關”進最破的吉普車裏,進入阿克硝村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隨著人口的增長,克裏陽綠洲也向南延伸,在克裏陽鄉以南10公裏的地方,1984年成立了腦阿巴提塔吉克民族鄉。腦阿巴提是個清靜的小綠洲,沒有集市,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小蘇帶我們直接去了辦公區後麵的宿舍,在鄉長家裏找到了他。在鄉長的幫助下,我們租了一部吉普車和一輛拖拉機,租金不菲,從鄉政府到阿克硝村,也就18公裏山路,每輛車租金少了500元不幹。
阿克硝村深藏昆侖深處,以前是全鄉唯一不通車的小村落。兩年前為了解決交通問題,鄉政府出資用推土機推出了一條僅供拖拉機進入的便道。我們這支隊伍雖說有馬玉山、劉青驍這樣經驗豐富的隊員,但高玲和田慧兩名女隊員僅在兩年前隨我們穿越過一次桑株古道,老薛、老樸和小蘇都是戶外的新手。還沒等踏上古道,大家就麵臨著一場考驗。老劉和小蘇隨行李坐上了拖拉機,我和其他4名隊員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北京牌吉普車裏。這輛車是我見過的最破的車,幾乎是輛報廢車了,我們擠進去後車門都鎖不上,隻見駕駛員熟練地用早已備好的鐵絲把車門拴住。
吉普車吼叫著沿著山穀向上攀爬,越過碎石覆蓋的沙地,揚起的塵土嗆得人透不過氣來。河道越來越窄,在克裏陽看到的渾濁的河水變成了清澈的溪流。這裏山高穀深,車道在河穀一側的峭壁上向上延伸,毫不誇張地說,小道隻有一車寬,一側的車輪不時地與峭壁相撞,而另一側的輪子有一半懸空在道外。我們被“囚禁”在車裏,望著一側上百米深的河穀,緊張得都不敢出聲。炎熱、緊張,不一會兒汗水浸透了衣衫,滿麵灰塵的臉上有了一道道的汗跡。當時我真後悔坐車,不就18公裏路麼,走過來也就半天時間,心想,一旦車輛出現意外想脫身都沒辦法。
2個小時後,我們終於看到了特林克勒筆下的烏魯克小綠洲,這是如今的阿克硝村。一路的塵土和光禿的群山,翠綠的白楊樹在陽光的沐浴下顯得格外地搶眼。此刻我們終於可以舒口氣了,經常參加越野自駕的珠海隊員老薛感慨地說:這個北京吉普是最牛的車,駕駛員也是一流的車手,我敢說那些所謂的越野車手也沒幾個敢到這裏來。
半個小時後拖拉機也到了,老劉和小蘇渾身是土,見了我們第一句話就說:“要命的路呀,嚇得我們差點從拖拉機上跳下去。”
阿克硝村海拔2700米,南與巴基斯坦國接壤,邊境線長100多公裏,東接皮山縣康克爾柯爾克孜民族鄉,地理位置特殊,四周被昆侖山環繞。目前有51戶169人,主要是塔吉克族。當年特林克勒經過此地時,這裏還是一個幾乎荒無人煙的小綠洲,他寫到:“除了馬和毛驢無憂無慮地在茂盛的草地上吃草,能見到的是一個柯爾克孜族人的住地,當我們騎馬路過時,幾個婦女站在門前驚奇地盯著我們。當地的居民特別友好,他們雇傭一些雅利安人照管他們,我們被介紹給一兩個瓦汗人,他們還講自己的母語。”從他這段描述可以看出,阿克硝村在曆史上也是個多民族的聚集地,他所說的雅利安人和瓦汗人就是如今的塔吉克人,屬印歐語係的民族。
由於交通不便,這裏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以往探險隊每到一個偏僻的村落,好奇的人們會把我們團團圍住,而在阿克硝村讓我感到非常意外,失望之感油然而生,心想,在這能找到向導,能租到毛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