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盛唐

人文聚焦

作者:高愚民

西域的雜技、舞蹈等表演藝術源遠流長,在很早以前西域人就以能歌善舞而聞名中外。考古文物工作者,發現了許多關於雜技及舞蹈的文獻及實物資料。

唐代西域的雜技及歌舞戲曲藝術十分繁盛,這是盛唐時期安定繁榮的社會背景及西域地區特殊的地緣優勢的綜合結果。唐代時期,在西域流行的歌舞種類較多,比較著名且曆史記載較為詳實的主要有怪誕滑稽的“踏搖娘”、氣勢凶煞的“大麵”舞、表演“喪家樂”的傀儡戲、場麵宏大的獅子舞等,這些歌舞曲藝在西域廣為流傳,為當地百姓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雜技藝術也很受西域百姓歡迎。從新疆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黑人百戲俑和頂竿倒立俑,我們可以窺探盛世大唐的文娛生活。它們是當地文化生活和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應了古吐魯番地區社會發展、民俗信仰、文化交流等各方麵的情況。

“踏搖娘”是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雛形

“踏搖娘”是唐代歌舞曲藝的雛形,講的是一個酗酒的丈夫總是毆打妻子的故事。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北齊時期,中原地區有一個姓蘇的居民,仕途屢遭挫折而自稱“郎中”,他有一個壞習慣,就是酗酒,每次酒醉回家,便把他妻子毒打一頓。他的妻子覺得非常委屈,就經常對街坊鄰裏講述丈夫的暴行。不幸的是,每當丈夫發現妻子在向鄰裏講訴自己的惡行時,會更加凶猛地衝上去,拳腳相加暴打妻子。然而當時的居民卻以他們夫妻的故事為樂趣,將其改編為戲曲,一般男子穿著女子裝,踏著碎步慢慢走入舞台中央,邊走邊唱,等到扮演她丈夫的演員登場時,夫妻二人便做打鬥狀。這時觀眾也熱情高漲,大聲喝道:“可憐的踏搖娘來了!”然後大家哄笑不已。這其中有台詞,有舞蹈,也有裝飾,已是戲劇藝術的初步形式。那麼有什麼實物資料可以證明“踏搖娘”的存在呢?

專家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阿斯塔那出土的泥塑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336號墓出土的“戲弄俑”表演的就是唐代著名的樂舞“踏搖娘”。這組彩塑男女共一對,兩件俑塑均高13厘米左右,其中男俑衣冠不整,頭戴黑色風帽,身穿白色對襟長袍,麵容虛腫,醉眼朦朧,左手作扶仗狀,右手向前擺動,步履擺晃不定,是一個醉鬼的形象。而女俑衣衫襤褸,頭戴黑色頭巾,頭巾下垂係於脖頸,上身赤裸。下身穿綠色長裙,裙子下擺齊於腳麵,腳穿破舊的手工布鞋。女俑雙手前後闊擺,彎腰曲背做舞擺狀。此俑雖然穿著婦女服裝,但仔細觀察臉部,發現其唇上稍凸,隱約可見黑色短須,而且麵部表情詼諧,顯示出男性扮演女角,這是中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男扮女裝的實物資料,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曲藝曆史及民俗風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仔細觀察新疆博物館珍藏的這組“踏搖娘”俑的藝術造型和形象特征,與《教坊記》記述的內容十分相似。其中男俑浮腫的臉型,迷蒙的雙眼和蹣跚不定的步履,正是經常酗酒的癮君子,與古籍中記載的“蘇郎中”的形象完全相符。男俑頭戴風帽,穿肥厚的長衣,表明當時正值冬令時節。而女俑在嚴寒的冬季還赤裸著上衣,一方麵表現了妻子對丈夫的抗議和不滿,另一方麵表現了因丈夫酗酒成性,造成家庭貧困,以致妻子衣衫襤褸的情景。女俑的身段作扭曲的搖擺狀,且歌且行,與“踏搖娘”的身份非常吻合。這組俑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的民俗風情及戲劇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探千年“大麵舞”的藝術風采

大麵舞,也就是代麵舞,它是頭戴假麵具進行舞蹈,也被稱為“弄蘭陵王”,它最初起源於北齊蘭陵王刻木為假麵,戰以威敵的故事。崔令欽在他的《教坊記》中記載,當時的蘭陵王剛毅勇猛,遺憾的是,他的形體外貌卻不夠威猛,在戰鬥時不足以憑借氣勢威懾敵人,為此他懊惱不已。有一次在作戰前,他刻意找人刻了一個麵目猙獰的麵具,頭戴麵具的他在戰鬥中勇猛異常,殺敵無數。後來人們把蘭陵王頭戴麵具的故事改編為舞蹈,演員身穿紫金戰袍,腰係鎏金腰帶,手持鋼鞭,威猛無比,慢慢就形成了大麵舞。所以大麵舞的假麵都刻得麵目猙獰,威赫嚇人。新疆博物館藏的大麵舞俑雖然沒有過多雕飾,但卻生動地表現出了力度和動態感,胸肌隆起,大腿粗壯,雙臂有力,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唐代武士的神韻英姿和威武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