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麵舞最初起源於中原地區,後來隨著絲綢之路流傳到西域地區,唐代時在吐魯番十分盛行,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我們通過新疆博物館藏的1960年阿斯塔那336號墓出土的這尊彩繪泥塑,可以一探千年前大麵舞的藝術風采。這尊彩塑高10厘米,泥質捏塑,再加彩繪。俑像橫眉聳立,虎眼獅鼻,短須粗獷,頗有胡人風範。隻見他張口做呼嘯狀,黑須豎起,一派凶煞氣勢。頭戴唐代典型的襆頭,上身穿緊袖底綠彩衫,外套紫色碎花半臂裝,腰間係帶,下著白褲,外穿綠色戰裙,腳蹬黑色皮靴。兩臂張開,左臂微抬,屈肘下傾,右臂下伸,雙手相對,似在揮舞手中握有的物件。雙腿紮著穩當的馬步,顯得強勁有力,充分顯示出體態矯健而威猛的武士形象。阿斯塔那336號墓出土的這尊彩繪泥俑,保存不是特別完好,泥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已經遺失,很難再判斷它原來是否“腰金”與“執鞭”,但穿著的紫底朵花斜領對襟半臂裝及該俑的動作表情,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結合文獻的記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所藏的這件彩繪泥塑,應該是“大麵”舞俑,它為我們展示了千年以前盛世大唐時“大麵”舞蹈的神采風貌,是珍貴的曆史資料。
傀儡戲——一種特殊的歌舞藝術形式
傀儡戲是使用人體的替代物傀儡從事類似人的演出活動,以之模仿人的舞台行為來獲得表演效果。傀儡戲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它的蹤跡也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史記》中就有關於俑偶的記載,說明先秦已有俑偶了。俑偶的出現,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及社會風俗的改觀,都有重大意義。我們知道,在商周時期,非常流行人殉,一旦主人去世,他身邊及手下人都會遭殃,被活生生的埋葬,對於他人生存權利的剝奪,是非常殘忍的。後來較為開明的君主,就倡議用泥俑或者木俑代替活人,這樣既能滿足古人“視死如生”的觀念,又能使生人免於非命。傀儡戲在古籍中有很多記載,但新疆古代是否有傀儡戲?
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張雄墓出土的絹衣木俑不同於常見的殉葬人俑,這批木俑一般高30多厘米,男女俑均以木雕頭部,彩繪麵貌,胸部用木條直接在頸下膠合,用紙撚成臂膀,外穿綿絹衫裙,衣著真實,宛若真人。而且形象、表情各異,男的擠眉弄眼、滑稽調弄,女的“秋華窈窕,無肅穆憂戚之情,有嘲弄歡欣之態”。顯然不似一般的殉葬明器,而是雕木為戲,表演歌舞、戲弄以娛樂世俗的傀儡。其中兩個完整的男絹衣木俑,戴黑冠,穿黃色絹衣,係玄色腰帶,白褲黑皮靴,口眼歪斜、眉飛色舞,逗笑嘲弄,滑稽戲謔的醜角形象活靈活現。根據他們的形象、服飾、神態來考察,應該是在表演盛唐時期流行的傀儡戲之類的滑稽戲。這些木俑的發現與內地有關歌舞俑、傀儡戲的記載相吻合,也恰好印證了西域從秦漢時期就有了傀儡戲演出的傳統。
在喪葬時表演傀儡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驅邪避禍的心理需求。一方麵,古人比較崇尚迷信,對神鬼魔怪既恐懼又敬畏;另一方麵,魏晉南北朝綿延不斷的戰火,使人民生活顛沛流離,困苦不堪,百姓特別渴求安寧和平的生活環境,傀儡戲滿足了人們驅邪避禍的洗禮需求,保佑百姓安寧,這些因素促使了傀儡戲的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各地很多漢族居民為了躲避戰火,大量遷徙到西域地區,在吐魯番的漢族居民人數不斷增多,中原漢民把包括喪葬習俗在內的生活習俗帶到了吐魯番地區,所以這種在喪葬時表演歌舞的藝術形式,在西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這些絹衣木俑可能是“喪家樂”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