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展廳裏隨處可見各類仿真群雕恐龍,使整個展廳顯得生機勃勃。我們偶爾還會聽到恐龍的一兩聲嘶叫,在1樓展廳內專門設有電子仿生恐龍生活場景模擬區,諸多仿生恐龍在館中悠閑漫步,展示35億年前至今演化曆程的生命之旅,再現了侏羅紀、白堊紀時代恐龍的生活環境,讓人驚歎。展廳內還提供了大型電子觸摸屏、環形熒幕和電子翻書等高科技展示手段,通過聲、光、電全方位的展示吸引參觀者的關注。
恐龍館的中心是亞洲最大的恐龍——中加馬門溪龍,是一種大型蜥腳類恐龍,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大、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發掘最大的一節頸椎有1.5米,頸肋長4米,整個個體體長達到35米,其腳踩在恐龍館的負1層,頭卻達到了恐龍館的3層,這個龐然大物不愧為“亞洲第一龍”。站在它的腳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遠古生命的那種雄偉和強健,仰望的眩暈間產生一種透徹魂魄的振奮。
館內還有一件鎮館之寶就是震驚世界的“九龍壁”——短吻西域肯氏獸化石。196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察隊在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中挖掘到了一塊長7米、寬2.2米、重10噸的岩塊,上麵保存了9個完整的小型爬行動物肯氏獸化石,有幾個骨架排列在一起,頭頭相對,尾尾相連,親密地依偎在一起。
蘇氏巧龍是一種小型的勺齒型蜥腳類恐龍,它們是在準噶爾盆地成群結隊生活的群居恐龍,位居克拉瑪依地區的恐龍溝單一個遺址就發掘出17具巧龍個體,其頸項短小,頸椎中央大約是背脊椎的1.2倍長。1982年,發現的幼年個體化石,身長4.45米,背高1.1米,體寬僅為0餾米。因此,推斷其成年後體型也較小,生活於沼澤地區或湖邊濕地,具有勺型齒,以植物為食,也吃一些軟體動物。
博物館展出的“大塊頭”除了恐龍以外還有一些巨型古獸,如在哈密地區發現的一個天山副巨犀的巨型獸頭,這種巨獸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至少要吃500公斤食物,此巨獸複原後肩高4米多,身長9米多,體重約30噸,是現代非洲大象體重的4倍,可以說是陸地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
博物館還有諸如博格達鯢、吐魯番耳曲鯢、大鰭中華鱈、斯氏準噶爾鱷、準噶爾新疆龜等鯢、鱈、鱷、龜、魚、鯊類古生物。其中,被稱為恐龍時代的“娃娃魚”的中國短頭鯢早在2.5億年前的三疊紀就消失了。遊覽於這些古生物中使人不禁感歎於今日新疆的千裏大漠戈壁、雅丹“魔鬼城”、五彩怪石溝的“前生”居然是如此濕潤秀美的美景,有著豐富多樣的生物。
昌吉恐龍館作為新疆首家古生動物博物館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奇和美妙,在開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吸引了20餘萬遊客的參觀。置身於其中,便進入了一個穿梭於縱橫數億年的時空隧道,感悟於新疆由海洋湖泊到草原戈壁的地理變遷,激情於新疆遠古生命雄偉強健的天地造化,驕傲於自己的家鄉不僅有著“絲綢之路”的人文輝煌,還有著“恐龍時代”的自然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