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懷“骨”遊覽新疆首家古生動物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
作者:鋒暉
新疆是一個有著眾多巨型內陸湖的地區,看著博物館中高大粗壯的矽化木和貝類魚類化石,可以想象出1億年前的新疆,氣候溫暖,水源豐富,處處是繁密的植被,水中岸邊生長著無數恐龍賴以生存的藻類、蕨類植物和軟體動物,各種各樣的大小恐龍在這裏繁衍生息
恐龍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是那麼的陌生、古老和遙遠,因為上億年的時空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範圍,但在走進昌吉恐龍館的那一刻,這上億年的曆史仿佛立刻與現實融為一體,站在體積百倍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麵前,給人以無比的震撼和回味。雖然我們相隔上億年,但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家鄉——新疆。
很難想象,在數億年前我們腳下的家園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的造山運動才使大海退去,形成了成片的湖盆區和陸地,如同一個個孕育生命的“大地之巢”。大量的海洋生命轉移到了陸地,繁衍進化形成了一個生命競相繁衍生息的喧囂世界,考古學家稱之為“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這是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和以矽化木前身為代表的裸子植物主宰的世界。到了1億6千年前,新疆是一個有著眾多巨型內陸湖的地區,看著博物館中高大粗壯的矽化木和貝類魚類化石,可以想象出1億年前的新疆,氣候溫暖,水源豐富,處處是繁密的植被,水中岸邊生長著無數恐龍賴以生存的藻類、蕨類植物和軟體動物,各種各樣的大小恐龍在這裏繁衍生息,龜、鱉、鱷、蜥等兩棲爬行類動物不斷出沒。從今日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部的奇台、吉木薩爾、阜康以及呼圖壁,西部的克拉瑪依、富蘊、沙灣、福海等縣市,東疆的吐魯番、鄯善和南疆的拜城等地都是一片片生機勃勃的“侏羅紀公園”。
自20世紀30年代在新疆地區發現第一件恐龍化石以來,近80年的時間裏,中外科學家們在這片土地上積極尋找著億年前的生命印跡,漸漸地揭開了“新疆侏羅紀公園”的神秘麵紗。科研人員們在對新疆地區的地層古生物研究中發現並采集了體長達35米的馬門溪龍、凶猛的中華盜龍、體型嬌小的泥潭龍、威武的將軍龍、蜥腳類克拉美麗龍等大量恐龍化石標本,使得新疆成為了中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發現地之一。
2012年5月落成的昌吉恐龍館也成為了新疆恐龍時代和遠古曆史的濃縮。整個恐龍館分設科普教育區、娛樂互動區、科學研討區、商務交流區4個部分。博物館1層由夢想之旅、綻放之旅、聯合之旅、絲路之旅和恐龍百科等8個部分100多個展板展示了新疆地區發掘恐龍的艱辛曆程。1927年至1932年意義非凡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開啟之旅;1932年至1949年中斷20年之久的夢想之旅;1949年至1985年驚喜不斷的綻放之旅;1986年至1990年發現“亞州最大的恐龍——中加馬門溪龍”的聯合之旅;1991年至2001年發掘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昌吉恐龍”絲路之旅;2002年至2011年全球直播亞洲最大恐龍發掘現場的輝煌之旅。
負1層展區完美地呈現了獨特的古生動物樂園。主要展示在新疆挖掘出土的中加馬門溪龍、江氏單脊龍、蘇氏巧龍、戈壁克拉美麗龍、董氏中華盜龍,以及在準噶爾盆地和吐魯番盆地采集的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如古鱈類、叉鱗魚、假鱷類、水龍獸、肯氏獸、恐龍、龜鱉類、桃樹園吐魯番鱈、六道灣烏魯木齊鯢、博格達吐魯番獸頭骨、準噶爾翼龍頭骨等化石和小新疆獵龍、烏爾禾龍化石100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