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野牛溝:離神話最近,離現實最遠(1)(1 / 1)

策劃

文/林芸

每一次,發情的公野犛牛都毫無顧忌地衝入牧民的牛群中,上演一場又一場“拚卻一醉為紅顏”的壯舉,等到發情期過去之後,它們又會將母犛牛們護送回來。

野牛溝的古岩畫就像是一座橋梁,使昆侖山從神話走向了活生生的現實;有幸看見這些來自史前的文化密碼的人們,穿越時空,與我們的先民心意相接,同喜同悲。

對於朝聖者來說,洪水、黑夜、高原反應……都是不真實的,唯一真實的隻是他們心中的“根”——昆侖山深處的玉虛峰和“西王母瑤池”。

在昆侖山的眾多山脈中,大概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野牛溝距離“神話”更近了:這裏不僅是道教的發祥地,是薑子牙和濟公的修煉場,而且還是西王母大宴群臣的地方……因此,野牛溝又被稱為“亞洲的奧林匹斯山”。

如果薑子牙、西王母是來自傳說中的諸神,那麼野牛溝的第二批神則是3000年前的人類先祖:他們將自己所有的生活場景,連同他們原始的歡愉、恐懼和渴望都鑿進了不朽的青石裏……今天,野犛牛等動物又成了這裏新的諸神,它們在這裏出生、戀愛、分離、死亡,上演著永不凋零的新的神話……

野牛溝的土霸王:“搶親”又“送親”的野犛牛

野牛溝,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西南地區,與可可西裏國家自然保護區僅一山之隔。說它是“溝”,其實並不準確。事實上,由於昆侖河流經此地,所以野牛溝其實是片開闊的河穀地帶。

豐富的水源,是昆侖山賜予野牛溝的第一份禮物。

密布的河網使這片海拔3800米的“不毛之地”植被茂密,成為野犛牛、雪豹、藏野驢、藏羚羊、盤羊等20多種瀕危野生動物的棲身地。尤其是野犛牛,在我國總數還不到1.5萬頭的今天,野牛溝的野犛牛數量竟然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難怪現在的《青海通史》,既不是從人煙密集的青海省會西寧,也不是從青海東部較為發達的地區寫起,而偏偏是從野牛溝入筆的。

作為當地牧民的夏季牧場,野牛溝是野犛牛的天堂。走遍昆侖山所有的河穀可以發現,再也沒有任何一處的野犛牛能比這裏更集中。人們曾不止一次在這裏拍到過由300~800頭野犛牛所組成的迅速移動的牛群。據目擊者稱,那場麵就仿佛是一股“巨大的黑色鐵流”在地平線上蔓延。

然而,正如在上世紀60年代被大量捕殺的青海湖湟魚一樣,野牛溝的野犛牛在上世紀的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也曾遭遇了一場由盜獵者和淘金者引發的捕殺浩劫,並一度使得野牛溝幾乎“名存實亡”。幸運的是,經過近10年的反盜獵行動和巡山保護,元氣大傷的野牛溝又漸漸恢複了生機。

有趣的是,逐漸恢複了生機的野牛溝,接下來卻發生了一連串令人哭笑不得的怪事:2000年以後,野牛溝的野犛牛數量大增,它們不僅開始三十、五十的成群結隊下山,而且往往還以“王”的傲慢姿態欺負起了當地牧民的“家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