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野牛溝:離神話最近,離現實最遠(2)(1 / 1)

策劃

文/林芸

2004年7月的一天下午,一群百餘頭的野犛牛從積雪的山梁上一漫而過。不一會兒功夫,這群野犛牛便將當地牧民才讓多吉家的幾百頭犛牛團團圍住,隨後,經過一陣激烈的格鬥,才讓多吉家的上百頭母犛牛竟然被這群“從天而降”的野犛牛群“搶親”了!

幾個月過去,尋找仍然一無所獲。看到自家的母犛牛樂不思蜀,竟心安理得地當起了“壓寨夫人”,才讓多吉傷心不已。誰知,這年12月8日的傍晚,隨著一陣由遠及近的犛牛群蹄聲,幾個月前被掠走的110頭母犛牛居然又出現在了他家的帳篷前。而在幾百米外的山崗上,一群壯碩的野犛牛正一字排開,深情地凝視著歸家的母犛牛……

在這之後,同樣的怪事還發生過很多次。每一次,發情的公野犛牛都會毫無顧忌地衝入牧民的牛群中,上演一場又一場“拚卻一醉為紅顏”的壯舉,等到發情期過去之後,它們又會將母犛牛們護送回來。野犛牛們這種“搶親”和“送親”的土霸王派頭,雖然令人啼笑皆非,但這些“小插曲”也為野牛溝平添了不少“野蠻又動人”的浪漫色彩。

野牛溝岩畫:通往史前的時間走廊

如果水源是昆侖山送給野牛溝的第一份恩賜,那麼古岩畫便是昆侖山送給野牛溝的第二份禮物。因為在野牛溝這片不毛之地,曆史就是岩畫,岩畫就是曆史。

青海省境內的岩畫很多,總共多達14處,然而其中刻鑿年代最早、畫麵最多的則要數野牛溝的古岩畫。野牛溝岩畫位於四道梁的南坡上,大體上呈東南-西北走向。這裏海拔約為3900米,相對高度約為30米。

從遠處望去,在一排高低錯落的仿佛古城牆一樣的青色岩石上,若隱若現地刻畫著舞蹈、狩獵、出行等多種場景和野牛、駱駝、馬、鷹等多種動物……總共有5組,45幅畫麵,180多個形象。經過微腐蝕方法測定後,專家推測,這些岩畫至少誕生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說,這些刻在岩石上的形象和情緒都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曆史長廊,才最終抵達我們跟前的!

在眾多古岩畫中,一幅表現舞蹈場景的岩畫十分引人注意。

畫上,先民們手拉手,排成一排在跳舞,場麵十分熱烈,使觀看的人仿佛也聽到了來自遠古的高亢歌聲。然而,不知是出於巧合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幅岩畫上的“連臂踏地”畫麵,竟然與著名的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上的場景如出一轍。讓人不由得猜測它們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神秘的關聯……

而由於年代久遠,畫中那些符號的意義雖然已不大可能為我們所知。但作為先民們留下的一種生活印記,野牛溝的古岩畫就像是一座橋梁,不僅使幾千年的昆侖山從神話走向了活生生的現實;也使有幸看見這些來自史前的文化密碼的人們,穿越時空,與我們的先民心意相接,同喜同悲。

除了畫麵內容之外,野牛溝岩畫另一個讓人驚異的地方還在於,它似乎是先民們用鐵製工具打鑿而成的。有人曾指出,在這片長100米、寬50米的地帶內,岩畫多呈垂直通體打擊的形式,而這在其他地區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