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聽說他跳水救人不成,反倒是你府上的歐陽庶妃救了他。我還擔心他落水後得風寒。”
“六弟到底年輕,太醫說吃幾服藥就沒事了,父皇不用擔心。其實也不是歐陽救他,是歐陽貪玩,被一條蛇嚇得掉進河裏。這也是我約束府裏不嚴謹,還請父皇恕罪。?
“要說這風和日麗,府裏的妃子們出去燒香拜佛也沒什麼。再說她們也是為前線將士祈福,順便玩玩也是應當。隻是這前線之事,想我堂堂聖武,竟然被大夏打得無還手之力,除了司馬將軍,竟然無可用之將,朕這幾個月真是寢食難安。”
“兒臣願為父皇分憂。兒臣請命當征西大元帥,領兵為父皇掃平大夏。”
“你?你想當征西大元帥?”
“是的,父皇。想我堂堂聖武,豈能向蠻夷求和,不僅有辱國體,而且我們周邊的西驪、東勾等國也是虎視眈眈。如果我們向大夏求和,到時這些國家覺得我們好欺負,也來騷擾邊境,那時我們該如何應對。所以兒臣願領兵替父皇掃平邊疆,鎮守四方。”
“你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嗎?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作為主帥,不僅僅是運籌帷幄,還要親冒矢石。”
“兒臣知道,兒臣自知武不如五弟,文不如四弟。但是打仗不僅僅靠主帥的武藝,還要靠謀略,更重要的是要靠國家的錢糧。我聖武錢糧充足,有父皇坐鎮京都,兒臣定能替父皇掃平西北。”
趙睿深深地看著這個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兒子,他既不拔尖要強爭功,但是交給他做的事情卻總是做得讓人放心,讓人挑不出錯來。他似乎什麼都不是最好的,但卻什麼都會,無論他做什麼都不容忽視。趙睿本來打算讓蘇將軍去接替趙旭的任務守邊,調趙旭回朝領兵支援司馬將軍。現在趙曦請戰,趙睿覺得可以讓他一試,這樣就減少了齊王來回交接兵權的時間。大夏那邊是皇子領兵,聖武也讓皇子領兵,皇子對皇子,看誰更厲害。
“你下去吧,讓朕想一想。”
“是,父皇。兒臣告退。”
趙曦走出禦書房,站在露台上,俯視著皇宮中百官覲見的廣場,腦海裏又想起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心裏升起一股豪氣,雖然他不能確定自己能打贏這一仗。
根據他的情報,他知道趙煦也在積極的爭奪兵權,力爭讓蘇明領軍。趙煦在士林中頗有名聲,如果再讓他的妻族掌握兵權,到時自己就不能壓製他了。老大也積極活動,準備讓自己的部下領兵去掙軍功。老五常年在外帶兵,其在軍中的名望自己難以企及,自己的手下沒有一人適合帶兵,那就自己親自出馬領兵。隻要自己能打贏這一仗,到時候攜軍功以歸,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才更穩固。
他這幾個月一直在思索領兵打仗的事情,猶豫自己的武藝不是最好的。現在他每每想起歐陽說的文人帶兵也能打仗,還有她唱的大風歌,心中對打仗充滿了渴望。
晉王回到王府,得知歐陽已經搬到竹園。如他所料,歐陽還是一如既往的淡定,不哭不鬧不追問,帶著她的陪嫁丫頭到了竹園。趙睿一直不明白,一個女人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做到寵辱不驚。自己做的一切決定她都默默的忍受,寵她的時候她不飛揚跋扈,不欺負人、不報複人;不寵她的時候,她就一個人靜靜的呆著,似乎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與她無關。
第二天早朝,皇帝趙睿宣旨,封晉王趙曦為征西大元帥,領軍十萬,征討大夏。這道旨意已宣布,驚掉一地眼珠子。怎麼可能,鄭王和秦王都覺得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就是蘇明。
“啟奏陛下,晉王太年起,又毫無帶兵經驗,讓他領兵,怕是不妥。臣年輕時隨先帝征討四方,現在雖然年老,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臣願意用這把老骨頭替皇上征討大夏,懇請陛下恩準。”
“蘇將軍怎麼能看不起年輕人呢?所謂年輕氣盛,年輕人有闖勁、有衝勁,帶兵掃平大夏正是要靠這些年輕人。況且晉王身份貴重,自幼也勤學兵法,臣讚成晉王為征西大元帥。”蘇明的老對頭丞相諸葛思之站出來反駁蘇明的話。
“打仗豈是兒戲,怎麼能憑年輕氣盛?臣讚成蘇將軍領兵。”另一個老臣站出來支持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