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浩驚喜發現,這些使用絞盤的吊起來的都是一種叫貨櫃的玩意,用二十一世紀的話說,這貨櫃不就是集裝箱嗎,雖然是用木板訂做的。
另外,蜀地,還有陝西,湖廣等地的力工也是越來越多了,好多人都靠碼頭上的這份搬運工作養家糊口呢。
朱常浩粗略地估計了一下,碼頭上這些搬運工,差不多也有五萬人了,這五萬人,如果放在金陵,京師,或者廣州府,那也算不了什麼,但是在西北內陸府城的漢中,那就是代表了漢中水路商業的高度繁榮。
碼頭上,力工們大汗淋漓地搬運這各種貨物,他們不但辛苦,收入也微薄。如果放在以前,朱常浩說不定還會同情憐憫一下,但現在,朱常浩覺得,他們也隻不過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畢竟要獲取好的社會分工,那個不是靠自己的奮鬥,還有各種資源,機遇的共同作用。
看看時間也不多到中午了,朱常浩覺得今天天氣不錯,雖然這種天氣對農夫們來說,簡直是糟糕透了,畢竟晴空萬裏,沒有雲彩,那就意味著天不下雨啊,這救命的糧食那就沒有了,但朱常浩覺得不錯。
就在在漢中城裏麵一個叫八珍樓的酒樓上吃點飯去。隨行的二十八名親衛自然也是要去的。
這座八珍樓高三層,朱常浩他們這三十人就在三樓坐下來,基本把三樓就占滿了。
這個八珍樓,據說曆史淵源久長。
從曆史源頭來說,“八珍”一詞出現在周代《周禮﹒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齊”。其具體內容,據注文是指《禮記》所列: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羊(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裏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幹)和肝遼(網油烤狗肝)八種食品(或者認為是八種烹調方法)。另說“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馬、豕(豬)、狗、狼。
現在,出現的漢中府城的八珍,可不是這麼簡單的。
龍肝(可能是娃娃魚或穿山甲的肝,或是蛇的肝,也有的人認為是白馬肝)。
鳳髓(可能是錦雞的腦髓)。
豹胎、鯉尾(並非是鯉魚尾,因鯉魚尾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既非稀有珍貴,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很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因古時稱穿山甲為“鯪鯉”)。
鴞炙(烤貓頭鷹)、猩唇、熊掌和酥酪蟬(可能是高級酥酪,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則謂“乃今之抱螺酥也。其形與螺形不肖,而酷似蟬腹”)。
這些山珍菜肴,王伯說要提前預定,畢竟食材,烹製不是那麼容易的。現在,八珍樓上隨便提供的八珍有:山水八珍,四八珍,海八珍,禽獸八珍等等。
其中,“山水八珍”又分為
山八珍:熊掌、鹿茸、犀鼻(或象拔、象鼻)、駝峰、果子狸、豹胎、獅乳、猴頭。
水八珍:魚翅、鮑魚、魚唇、海參、裙邊(鱉的甲殼外圍裙狀ruan肉)、幹貝、魚脆、蛤士蟆。
全席的“四八珍”是:
“山八珍”:駝峰、熊掌、猴頭、猩唇、象拔(象鼻)、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娃娃魚);
“禽八珍”:紅燕、飛龍(產於東北山林中的一種叫榛雞的鳥)、鵪鶉鵝、鷓鴣、彩雀(可能是孔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珍”:猴頭(菌)、銀耳、竹蓀(竹笙)、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香菇中的一種)。
海八珍:魚翅、海參、魚肚、淡菜(幹貽貝肉、青口)、幹貝(幹扇貝肉)、魚唇(魚皮)、鮑魚、魷魚。
禽獸八珍有兩種,第一種是熊掌、象鼻、駝峰、猩唇、鹿尾、猴頭、豹胎、燕窩。
第二種是:熊掌、鹿尾、車鼇、魚翅、螃蟹、江姚柱(幹貝)、蘭花菇(草菇)、斑魚。
從以上各組“八珍”可心看出,所謂“八珍”並無固定模式,主觀上認為珍貴的,皆可列為“珍品”,而且花色品種越來越多。
王伯將小二叫過來,就給王爺報了這麼一串菜名,朱常浩也沒有聽到幾個,就讓王伯做主,點了四桌的飯菜,這些菜,說實話,在三樓吃飯的這些人中,不覺得多貴,但朱常浩最後默默地算了一下,一桌飯菜,差不多要花十兩銀子,這可是一個小康之家一年的收入啊。
看來商業的發展,奢靡之風也在盛行啊,如何將這奢靡之風,給引導一下,在這一刻,已經作為朱常浩的下一個大事了,畢竟移風易俗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