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證分析
進入21世紀,我國城鎮化進程、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2011年,我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2012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52.6%。國家加大了科學、教育、衛生等民生支出,大大提升了人力資本的質量。從投資發展趨勢看,全國的人力資本投資從2000年的5067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40361億元。其中,教育投資為27697億元、科技投資為4430億元、培訓投資為1064億元、健康投資為7171億元;隨著國家製度和政策的引導、戶籍政策的改革、社會保障製度的完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加快。2012年,全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總量達到 26261萬人,東部地區11191萬人,占總量的42.6%;中部地區8256萬人,占總量的31.4%;西部地區6814萬人,占總量的26.0%。
1.全國整體分析。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水平的相關性分別是0.995、0.932,都達到高度相關,人力資本投資對城鎮化水平的解釋力比農村勞動力轉移強。實證結果驗證了概念模型中提出的人力資本投資與新型城鎮化正相關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新型城鎮化正相關兩個命題。回歸分析中調整後的可決係數R2為0.998,說明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兩個變量能聯合預測城鎮化99.8%的變異量,本文構建的理論模型擬合優度高。
為了深入了解各類人力資本投資對城鎮化的影響,進一步將人力資本四類投資對城鎮化進行回歸,四類投資與城鎮化均顯著相關,其中教育投資解釋力最強,其次是科技投資、培訓投資,最弱的是健康投資。實證結果與我們日常對人力資源要求比較接近:首先是基於教育投資的基礎和專業知識,然後是與科技相關的研發、創新能力,再是工作經驗、生理健康等。
2.區域層麵分析。為進一步從區域層麵了解城鎮化與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係,將31個省區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將3個區域13年的數據進行重複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各區域的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都高度相關,人力資本投資對城鎮化的解釋力比農村勞動力轉移強,結果與全國一致,不同區域的具體表現有差異,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的相關性明顯比西部地區高。
3.省、自治區、直轄市層麵分析。城鎮化作為一個係統工程,受人、財、物多種因素影響,各省、市、區差異顯著。為進一步從省區層麵了解城鎮化與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係,將每個省區13年的數據進行重複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各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都高度相關,但不同省區有差異。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鎮化相關係數中最高的是陝西,達到了0.998,最低是吉林和河北,也在0.85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相關係數最高的是河北(0.981),最低的是貴州(0.733),差異比較大。除了北京、河北、上海、吉林、重慶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城鎮化水平的解釋力比人力資本投資強,其他省區與全國整體結果一致,人力資本投資對城鎮化的解釋力比農村勞動力轉移強。
4.時間序列層麵分析。為了縱向了解2000年以來各省區時間序列上城鎮化與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之間關係的動態變化,依據31省區數據縱向計算出2000-2012年每年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水平的Pearson相關係數。
在2000年到2012年期間,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鎮化間的Pearson相關係數由2000年的0.074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0.142,從2006年開始又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059,後又持續上升到2012年的0.136,但都未達到高度相關程度。農村勞動力轉移相關係數由2000年的-0.115上升到2012年0.119,由負相關到正相關。2005年則為一個轉折點,出現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由負相關轉化為正相關和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鎮化相關係數下降的局麵,主要是由於1999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及隨後的中部崛起戰略實施政策合力,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凸顯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量上的優勢,直接推動城鎮化發展。
從時間序列上看,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的相關性與全國整體分析結果有一定差異,主要由於31省區省情、自然資源等城鎮化影響因素差異非常大,平滑掉部分影響,導致其相關性不顯著,這要求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時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區域的具體情況,采取差異化策略。從趨勢上看,人力資本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城鎮化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幾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城鎮化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