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人與自然關係嬗變談人類文明與環境倫理的協同發展(1 / 3)

從人與自然關係嬗變談人類文明與環境倫理的協同發展

先驅論壇

作者:陳俊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人類經曆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階段,正在努力進入生態文明時代。伴隨著文明的進步,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也在不斷演進和發展,先後出現了敬畏自然、依從自然、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可持續發展等環境倫理類型。人類文明與環境倫理二者之間是一種協同發展的關係,人類文明的進化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變遷史。

關鍵詞:人與自然 人類文明 環境倫理 協同發展 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由於在不同社會階段人們的認識水平、生產關係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等存在差異,所以在不同曆史時期表現出了不同的文明形態。人類經曆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正在努力進入生態文明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曆程就是人類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人自身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由此可見,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過程,並且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係也在不斷演進和發展,先後出現了敬畏自然、依從自然、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可持續發展等環境倫理類型。這充分說明:人類文明與環境倫理二者之間是一種協同發展的關係,人類文明的進化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變遷史。認清這一點有助於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遵循的環境倫理原則,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建構一種倫理支撐。

漁獵文明與“敬畏自然”環境倫理的協同發展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並且伴隨著文明的演進而發展。在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之後經曆了原始社會,這時期所從事的生產主要是采集、捕魚、狩獵,我們通常把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稱為漁獵文明或者原始文明。漁獵文明是人類意識還處於朦朧狀態下的文明形態,是一種較低層次的文明,由於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的意識不足,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還不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把自然視為威力無比的主宰並將其神聖化,這反映出人類麵對強大的自然界而無力去完全征服,隻能在思想意識上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和崇敬。這時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力還較小,隻能以采集和獵取天然動、植物為生,所造成環境問題的人為因素並不明顯。因此,與漁獵文明相伴隨的是“敬畏自然”的環境倫理,它也是首次反映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重要倫理維度,是人類在探索自然奧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待自然環境的一種崇拜態度。

農業文明與“依從自然”環境倫理的協同發展

隨著人類意識的不斷覺醒,農耕技術和種植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由漁獵文明進入農業文明時代。這時期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不再單純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而是通過耕作、飼養、馴化等手段來使自己所需要的動植物得到生產,人類生產活動主要表現為農耕和畜牧。人類開始思考各類自然現象,發現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質、能量是可以被利用的。例如,火的利用使人的生活豐富起來,其熱能最早由木材或木炭供給,而木材和木炭來自於大自然。人類對自然的利用也逐步擴大,如金屬工具的使用,水力、風力、畜力的使用等,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同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也逐步加深,在中國古代曆代王朝都非常重視開墾土地,屯田開荒容易導致植被破壞、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例如,西漢時期兩次遷徙居民到河套與河西走廊一帶生活,致使黃土高原由原來的遊牧區變成了農業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農業文明的興起使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大,同時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農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破壞也日益嚴重。但總體而言,農業文明的主要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使用的自然物質資源主要是水、土壤、陽光,生產力水平還是較低,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狀態,人類對自然環境也處於依從狀態,並不能完全脫離自然,而是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更為密切,人類認識、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