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人與社會的和諧
先驅論壇
作者:吳楠
內容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本文認為構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原則,遵循“統籌兼顧”的方法,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人與社會 和諧 關係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當代中國構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原則,遵循“統籌兼顧”的方法。
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以人為本”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人與社會關係思想是在批判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礎之上建立的。黑格爾哲學是通過絕對精神的外化和異化來闡述社會發展的規律,絕對精神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個過程中,人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激情總是抵不過狡詐的理性,所以黑格爾哲學是以“絕對精神”為本。費爾巴哈曾提出過“以人為本”,但他所論述的人不是現實的個人,而是從宗教感情中提煉出來的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這種抽象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找不到的。“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馬克思的人與社會關係思想既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也不是從抽象的絕對精神出發,而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人的第一個曆史活動不是追求不變的類本質,也不是遵循絕對精神的法則,而是從事物質生產。人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不僅生產物質資料,而且生產社會關係。“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社會關係一旦被生產出來,又會反過來製約人,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從此產生。可見,“以人為本”是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邏輯起點。
(二)“以人為本”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本質要求
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本質要求,社會提供個人發展的條件和手段,但社會本身不能單獨成為目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資本主義使人的社會生活不再表現為生命活動,而變成了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為此,馬克思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非人性。資本主義人與社會的異化表現為四個方麵: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工人與自己勞動的異化、工人與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的異化。異化的原因在於私有製使人的勞動和類本質相分離,人的勞動不再表現為人的自由發展,而是表現為對人本質的支配和統治,自由勞動變為異化勞動。“勞動對於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人的活動是自由全麵的活動,動物的活動是被動片麵的活動,“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分開來”。異化勞動把自主勞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實際上是把人的生命活動貶低到動物的程度。
(三)“以人為本”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最終目標
人與社會的異化隻是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這個特定階段的暫時表現形式,而不是人與社會關係發展的最終目標。資本增值的本性必然帶來無法調和的社會矛盾,以物為本的資本主義必然被以人為本的共產主義所代替。“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複歸”。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社會關係以人的自由聯合為基礎,社會關係由個人建立,同時又由個人控製,真正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必須貫徹“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