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外彙儲備規模影響因素實證分析(1 / 3)

我國外彙儲備規模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財經視線

作者:葉卓英 馬敬桂 魏君英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1985-2012年的年度數據對我國外彙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外彙儲備規模受國內生產總值和貨幣供應量的正向影響,受外商直接投資和人口規模的負向影響,但人口規模在長期會產生正向影響。外債餘額、進出口差額和人民幣加權實際彙率對我國外彙儲備規模的影響不明顯。由此提出建議:適度放緩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切勿過分追求GDP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穩步施行計劃生育的放寬政策。

關鍵詞:外彙儲備規模 影響因素 實證分析 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外彙儲備規模於1994年外彙儲備管理體製改革之後開始呈現溫和的增加態勢。2000年以後,我國外彙儲備餘額迅速增加至1656萬億美元,2013年年底達到了38213億美元,13年內增量高達22倍。外彙儲備對抵禦金融風險意義重大,而且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十分重要的財富基礎,盡管如此,外彙儲備規模也應適度,不能讓過多的外彙儲備成為一種負擔。那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外彙儲備規模,它們又是如何對外彙儲備規模產生影響的?

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研究外彙儲備規模影響因素的文獻較多。國外學者對外彙儲備規模影響因素的研究有著不同的觀點。Triffin(1960)通過比例分析法得出進口總額是決定外彙儲備規模增長的最主要變量的結論。海勒(Heller,1966)認為外彙儲備需求與進口邊際傾向負向相關。在此基礎上,弗蘭克爾和喬萬諾維奇(Frenkel和Jovanovic,1981)構建了外彙儲備的存貨緩衝模型,證明了外彙儲備的最優規模同其持有成本以及重置成本有關。艾森曼(Aizenman,2007)和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99)認為外彙儲備量與一國的外部融資水平有關。Cheung和Ito(2009)將外彙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分為四類:傳統宏觀因素、體製因素、金融因素以及其他虛擬變量。

(二)國內文獻綜述

我國學者對我國外彙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也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方法多為實證研究,研究觀點也是各異。巴曙鬆和朱元倩(2007)建立廣義可加模型,得出內外利差和彙率彈性與我國外彙儲備增長具有非線性關係。黃壽峰等(2009)使用同質麵板Kao檢驗和異質麵板Pedroni檢驗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經常項目、彙率、平均進口傾向及外商直接投資與外彙儲備之間存在協整關係。李庭輝(2010)得出外彙儲備規模受人民幣彙率和貨幣供應量的顯著影響,無論長期還是短期均存在均衡關係。逢金玉等(2011)利用均衡分析法構建外彙儲備規模增長模型,得出進口額、外債餘額和外商直接投資與外彙儲備正相關,名義彙率與外彙儲備負相關。盧方元、師俊國(2012)利用SVAR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國內生產總值、彙率、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出口都對外彙儲備規模產生正向影響。

(三)簡評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雖然就外彙儲備規模影響因素這一主題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但是當前的研究工作尚存在不足。多數學者均是就眾多因素中的少數幾種因素進行分析,鮮有從全局角度對更多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文獻。針對當前研究的不足,本文綜合選取了七個因素對我國外彙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鑒於外彙儲備餘額能夠比較真實的反映我國現有的外彙儲備規模,本文選取外彙儲備餘額(SFER)作為被解釋變量。

2.解釋變量。本文假設以下七個變量對外彙儲備規模具有較強的解釋作用:第一,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代表一國的經濟發展程度,我國外彙儲備規模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漸增大的,因此,它與經濟發展規模的關係不容小覷。第二,外債餘額。外債餘額越大,則一國償還本息壓力越大即外債的負擔越重,因此該國的外彙儲備規模可能就會相對較高。第三,進出口差額。進口是外彙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出口是外彙儲備供給的主要因素,而進出口差額是進口和出口兩個要素的綜合。第四,國內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對外彙儲備的影響主要通過貿易投資結構等途徑間接進行影響。本文選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衡量貨幣供應量。第五,彙率。自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日益實施“弱勢美元”政策,我國對美國國債數次減持,可見彙率可能會對我國持有外彙規模的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本文使用的彙率是實際彙率,並對其進行了加權處理。第六,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使得外彙流入量增加,同時引起出口增加,但是資本輸入國技術、原材料、設備等的進口也會增加。因此綜合影響國際收支的經常賬戶。第七,人口規模。在衡量一國外彙儲備的適度規模時,除了考慮外彙儲備規模的絕對值之外,人均外彙儲備規模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