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居民儲蓄結構特點、轉變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1 / 2)

我國居民儲蓄結構特點、轉變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財經視線

作者:蘇建軍 李楠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1978-2011年金融性儲蓄結構相關數據,分析了我國居民儲蓄結構特點及其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居民儲蓄在總量與人均儲蓄額方麵都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從居民儲蓄結構看,居民儲蓄主要以金融性儲蓄形式存在,其中,銀行儲蓄存款占比最高。金融性儲蓄結構對銀行收益影響具有差異性,其中,儲蓄存款影響最大,有價證券次之,手持現金最小。

關鍵詞:居民儲蓄 儲蓄結構 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學術界對居民儲蓄行為的研究集中在三方麵:一是關注居民儲蓄行為的生成機製。Keyness(1939)指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但其增長速度低於收入。Duisenberg(1949)提出了儲蓄的相對收入理論。Milton Friedman(1990)提出永久收入理論。二是分析居民儲蓄影響因素。張建華、孫學光(2009)研究指出收入對儲蓄影響最顯著。葉琳琳(2008)研究發現短期內城市化對居民儲蓄有重要的影響。王耀青、劉維奇(2009)結果表明,彙率、股市和房地產對儲蓄影響較大。蘇基溶、廖進中(2010)指出導致我國高儲蓄的主要原因是生命周期動機。三是居民儲蓄與經濟增長的關係研究。Feldstein & Horioka(1980)發現儲蓄率和投資率之間具有強的正相關性。穆懷朋(1993)研究指出經濟增長與儲蓄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關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1999)指出我國居民儲蓄隨經濟增長的周期變化而變化。李澤廣(2010)認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高投資特征與高儲蓄、高信貸密不可分。縱觀上述文獻發現,學者對居民儲蓄的生成機製、影響因素及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具有較好的借鑒價值,但從儲蓄結構及其轉變方式視角研究我國居民儲蓄對商業銀行影響的文獻鮮見。因此,為了全麵認識居民儲蓄結構轉變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程度,還需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我國居民儲蓄現狀、特征及未來趨勢

(一)我國居民儲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後,我國居民儲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91年的快速增長階段,1978年居民儲蓄額僅為210.6億元,而1991年則上升到9244.9億元,增加了9千多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3.76%;第二階段為1992-1999年的高速增長階段,此階段的儲蓄額增長較快,1992年存款餘額為11757.3億元,而到1999年儲蓄額則為59621.8億元,增長了47864.5億元,是1992年的5倍之多,年均增長率高達26.10%。該階段儲蓄額的增長不僅得益於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金融部門推出了眾多市場化的利率政策和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儲蓄戶的信心,從而保障了儲蓄的高速增長。第三階段為2000-2011年的快速增長階段,2000年儲蓄額為64332.4億元,而在2011年則高達343635.9億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長率為16.45%,盡管增長速度分別低於第二和第三階段10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但仍保持強勁的上升態勢。這一時期,國家開征了20%的利息所得稅,降低了居民儲蓄的意願,同時推行實名製儲蓄製度,促使公款私存的現象大為減少,降低了“名義”居民存款的數額和規模。證券市場也吸引了不少的儲蓄資金。同時各類商業銀行積極擴大網點配置數量,開發更多儲蓄產品種類,力求滿足各類儲戶需求。這些都導致了儲蓄存款的穩定增長。

此外,改革的加速推進人均儲蓄存款額與儲蓄率也隨之快速提高。居民人均存款從1978年的1.6元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1000多元,14年間增加了900多元,進入21世紀後,居民人均存款高速增長,2011年居民人均存款高達25267.35元,是1992年的25倍之多。居民人均存款的高速增長也帶來居民儲蓄率的相應提高。居民個人儲蓄占國民儲蓄的比重則從1978年的4.32%開始上升至1995年的41.87,比1978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盡管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略微的下降,但仍然維持在38%左右。2000年後居民儲蓄率開始保持穩定的快速上升趨勢,2011年居民儲蓄率高達50.92%。居民人均儲蓄額和儲蓄率的上升,主要歸功於居民收入的提高與儲蓄傾向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