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環境效應研究(2 / 3)

(二)變量選取

根據FDI影響環境的傳導路徑分析及已有相關研究,除這些變量外還有很多變量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如人口、城市建設等,但考慮到文章研究重點。

(三)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2007-2012年中國30個省市(除港澳台地區以及西藏自治區)相關數據,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其中對各地區生產總值(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萬元)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萬元),用2007-2012年以1978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處理。由於對環境規製變量采取滯後一期的處理,因此對選用的治理工業廢水項目完成投資額(萬元)用2006-2011年以1978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處理,消除通貨膨脹影響。

(四)估計方法和估計結果

1.全國麵板數據研究。為了確定模型的具體形式,首先進行F檢驗。原假設 H0:模型中不同個體的截距項相同,為檢驗這一假設構造的F統計量定義為:

經過計算,F=48.53。查F分布表對比可知,F值大於5%置信水平下同分布臨界值,應拒絕原假設,即應采用變截距模型。

Hausman檢驗:原假設H0: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通過Eviews6.0進行檢驗。

經上述檢驗,模型應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式,模型如下:

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考察其平穩性,發現各序列均為一階單整。進一步進行Pedroni檢驗,發現各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係。

通過計量軟件Eviews6.0進行回歸,除技術投入變量外其他係數均有較高的顯著性,擬合度和DW值說明該模型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各省份之間的差異性體現在截距項上,不同的截距項反映了沒有被納入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對工業廢水排放量的影響。

FDI變量係數為-0.16,且具有高度顯著性,說明近幾年FDI流入對中國環境具有正效應。這與楊海生等(2005)和沙文兵等(2006)的研究結果不同:第一,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不同。本文在分析FDI對環境影響機製的基礎上,選取能反映FDI規模、結構、技術效應的變量進行分析,而可能會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第二,前者的研究采用的是2005年之前數據,依FDI行業分布現狀,2007年以前,在中國實際吸收FDI中製造業占據很大比重,而近幾年,中國加大力度提高引資質量,采取一係列措施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國FDI產業分布結構持續優化,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2012年,製造業吸收FDI的比重繼續下降至40.36%。製造業內部,吸收FDI的行業分布結構也不斷優化,高端製造業比例增大。FDI產業結構的優化帶來正的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服務業大部分為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其單位產值對環境的汙染遠不如製造業中的汙染密集行業。隨著中國投資軟硬環境的改善,市場潛力的挖掘,中國在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地位提升,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項目一體化程度加強,也促使其更大程度上使用先進、清潔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標準,並通過技術外溢作用影響本土企業,有利於減少環境汙染。

經濟發展水平變量係數為負值且高度顯著,反映人均GDP與環境汙染強度具有顯著反向關係。人均收入增加使人們對環境要求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促使政府完善環境政策,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從而使環境得到改善。依環境庫茨涅茲曲線,當一國人均GDP達到4000-5000美元時,環境汙染隨人均收入增加而減少。2010年中國人均GDP為30015元,達到了拐點水平,與統計估計結果相吻合。

產業結構變量係數顯著為正,進一步印證了工業行業環境汙染密集度高,工業產值在總產值中比重增加會使得汙染排放量增加,導致環境惡化的結論。

環境規製變量係數為負,且高度顯著,表明環境治理能有效減輕環境汙染程度,當期治理工業廢水項目完成投資增加1%,下一期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0.03%,說明加大汙染治理的投資,及時更新治理設備,改進治理方法,能提高環境治理成效,控製汙染物排放;另一方麵,也需要健全環境製度,加強製度執行力度,防止外商將汙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中國。

技術投入變量為負,但不顯著。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對環境汙染正效應不明顯可能由於地區環境規製不嚴格,企業清潔生產意識不強,為追求效益將經費更多用於產品和生產技術的研發,而投入用於研究排汙設備研發和改進的部分不多。

2.東中西部地區麵板數據研究。由於中國各地區引進FDI的情況有差異,本文將利用地區數據分別進行研究,從實證層麵分析FDI環境效應的區域差異。分別用東中西部相關數據進行F檢驗和Hausman 檢驗,發現東中西部地區均適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用計量軟件Eviews6.0進行回歸。

東部地區引進FDI環境正效應最顯著:第一,東部地區憑借較高水平的經濟開放程度、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市場條件等有利因素,在吸收FDI地區分布中占很大比重,從而FDI對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企業技術的影響增大,進而通過規模、結構、技術效應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力更大。第二,東部地區引進外資時間較中西部地區早,各省引進外資政策製定更加完善,且東部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有利於提高引資質量。一方麵,東部地區引進外資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製造業占地區FDI總額的44%,已連續幾年呈下降趨勢。這有利於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升級,提升環境汙染較小的服務業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另一方麵,高質量的引資能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設備,有利於清潔生產的實現。第三,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收入的增加使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對環境要求提高,促進當地政府和企業更加重視清潔生產和環境汙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