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資研發與我國研發產業的空間變係數計量分析(1 / 3)

外資研發與我國研發產業的空間變係數計量分析

產業觀察

作者:張建偉 張吉獻

內容摘要:由於數據在空間上表現出自相關性,使得外資研發對研發產業的作用具有區域差異性。本研究采用突變級數法、ESDA及地理加權回歸模型對2010-2012年外資研發對我國研發產業的空間差異演變進行了探討,並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外資研發 研發產業 空間變係數計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研發產業是指從事研發活動的專業或非專業組織與企業為滿足各產業部門的生產需求而提供研發產品與行業的總和(杜德斌,2009)。目前,關於研發產業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高汝熹等,2001)、綜合評價(任偉宏,2008)、發展環境評價及比較(韓霞,2009)、研發產業對城市化、經濟發展及產業的影響(張建偉等,2011)、研發產業的影響因素(張建偉等,2011)、研發產業的空間差異(王承雲,2010)等方麵。另一方麵,歐美國家為充分利用世界各國的研發資源,減少成本和風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根據科技實力、人才資源及物質資源的狀況,在全球安排研發活動。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外資研發是否促進了我國創新能力的提升一直存在許多爭論:一些研究認為外資研發可以通過人才流動、管理示範效應及與外資機構合作等方式獲得本地企業創新能力(謝建國,2010);另一些研究則認為外資研發造成了人才流失,稀缺資源從更有用的領域分流出去;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發現外資研發對東道國創新能力的影響與當地企業的吸收能力有關(陳鈺芬,2008)。隻有當地企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才可將外資研發溢出的知識內生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總之,先前的外資研發與創新關係的相關研究主要從時間維進行分析,外資研發對創新作用的空間差異探討較少。本研究擬通過ESDA及地理加權回歸模型在對外資研發及研發產業空間集聚性分析的基礎上,對外資研發對研發產業作用的空間差異性進行研究,對了解外資研發與東道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的關係,更好地利用外資研發促進本地區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及研發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指標體係的選取。本研究的數據全部來自於《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3)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2013),研究範圍為除我國西藏、香港、澳門及台灣省外的30個省市。本研究采用國外重要檢索工具檢索的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量、技術市場成交金額表示研發產業水平,以研發投資中來源於國外的部分表征外資研發水平。

研究方法。首先采用突變級數法將研發產業的三個指標合為一個指標分析研發產業水平,然後采用空間自相關的方法觀察研發產業在空間上呈集聚分布與否,以確定是否可以運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最後采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GWR模型揭示外資研發對我國研發產業的區域差異。

空間計量經濟實證分析

(一)空間自相關與集聚分析

由於收集的數據量級不同,首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另外,為了消除數據的波動性對模型的影響,本研究的截麵數據選取2010-2012年數據平均值。2010-2012年中國30個省市的研發產業和外資研發的Moran’s I指數依次分別為0.2538和0.0924,且Moran’s I指數的正態統計量Z值分別為2.3985和1.7312,均大於正態分布函數在0.05水平下的臨界值(1.65),表明在省級空間尺度,研發產業較發達的省市傾向於與其他研發產業較發達的省市相鄰近,而研發產業較弱省市傾向於與其他研發產業較弱的省域相鄰近;而外資研發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