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得不說的是,政府提供給海歸的任何創業創新優惠,用的是公權力,花的是公款,不能想當然。政府吸引海歸創業創新本沒有錯,但有時候斥巨資引進海歸,甚至不惜重金建創業園區效果卻不怎樣。這到底是鼓勵了創業創新,還是淪為了政績秀?
如上文分析過的,相對而言,海歸人員的家境本身較好,給他們過分的優惠,其實製造了新的不公平。
2014年底召開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李克強作出批示,要為歸國留學人員營造環境、搭建舞台,鼓勵他們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想象得到,各級政府給予海歸的創業創新優惠還會更多。也正是因此,如何確保優惠適度合理,並讓這些優惠發揮效果產生價值,十分重要。
需要更好的營商環境
海歸創業創新最需要什麼?我們似乎一直沒有搞清。
給予海歸適度的創業創新支持可以理解,也有必要,更有必要的是,借此加強創業創新製度的完善,惠及所有想創業想創新的群體。這其實才是海歸創業創新者更需要的。
觀察人士指出,此輪創業潮和過往不同,具有重整產業鏈的顯著特征,顛覆意味很濃,是中國必須抓住的少有的曆史機遇。
所謂重整產業鏈的顯著特征,一是全麵的反貪腐,很大程度打壓住了官商、權錢及國企內部腐敗的囂張氣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機會,也有利於吸引高層次留學生回國;二是新一代的創業者,較多集中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TMT等幾個行業,對傳統行業的衝擊較為明顯。這方麵也恰恰是發達國家留學生的優勢。
不過,有人擔憂,當TMT行業年輕人嚷嚷著“顛覆”這樣的詞彙時,雖然寄托著新人對既有格局的不滿,但這些企業大多又最終自願拜倒在TMT巨頭麾下。既反映出我們原創技術推動的創業模式缺乏,也顯示出資本魔力實在巨大。不少人擔心,資本麵前,創業精神存否?這不是太大的問題,行業巨頭,特別是TMT行業,往往也是創投基金的重要來源。TMT行業正是因為權力壟斷、資源壟斷較弱,才得以發展起來。
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如果任何行業都有TMT行業一樣的準入機會,即便大部分創業者,無論海歸還是本土創業者的企業最終被收購,這又有什麼呢?企業兼並是常態,一些行業被嚴重壟斷,新生企業連做起來被投資兼並的機會都沒有,才不是正常的狀態。
我們一些地方設立創業孵化園,提供方方麵麵的支持,除開特殊政策外,其實就是在小範圍內為創業者提供一個較好的製度環境。好的製度要在更大的範圍內實施才更好,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海歸創業創新。在中科大管理學院教授丁棟虹看來,創業創新型社會的構建,需要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麵進行一次重構,以獲得真正持久的內在動力。這和我們全麵改革的目標不謀而合。
全麵改革能走多遠,海歸創業潮就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