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鐵路又開始提速了。
從1985年至1988年丁關根任部長的時代,中國鐵路係統開始準備提速,這是讓鐵道部又自豪又痛苦的第一次中國鐵路提速工程。
此前中國鐵路的速度實在難以恭維,從廣州到武漢,要跑19個小時,而從北京到新疆,竟然要走四天三夜。
此次提速工程投資少,見效快,從世界範圍來看,是一項成效比較驚人的工程,但是,從過程上看,這個驚人的工程似乎簡單得可笑——鐵道部的專家們似乎注意到:中國鐵路的很多路段,路軌建設是按照軍用標準的,經過調查和實驗,證明其完全具備提速潛能而無需投資整修。
就是說,盡管放足馬力開吧,出不了軌,再說那時火車頭的設計時速也就是100多公裏,為了保證安全,鐵道部此前要求客車每小時不能超過80公裏,貨車也就是每小時40公裏左右。
打個比方,好比公路一樣,剛修起來時,是個縣級標準的路,害怕安全出事,汽車在上麵行駛要求時速最多60公裏。後來專家來看了看,說你們路修得很好,和省道的標準差不多了,直接開80公裏每小時吧。大家小心翼翼地開了幾次,果然沒出事,此後都照著80公裏開開了。就是這一個簡單的腦筋急轉彎,在全國節約了數百億資金。
不過,這次提速也是中國鐵路損失慘重的一次行動。由於鐵路提速涉及調度、信號、維修、場站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綜合經驗不夠豐富的鐵路部門在提速過程中經曆了多次重大事故。
之後,鐵道部又有幾次規模化的鐵路提速行動,但大體屬於在現有設施和標準內的修補挖潛。其實,鐵道部上下一直在醞釀一次中國鐵路時代性的變革,這就是後來的所謂“高鐵動車革命”。此時,歐洲高鐵、日本新幹線的出現,讓中國鐵路建設決心和世界接軌。
以中國當時的技術水平,完全通過自力更生進行建設,代價太大,國際技術合作也就成為很有必要的選擇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就一直在尋找合作夥伴。
中方先想到了日本,日本的鐵路技術的確頗為出色,而且,一直對中國這塊市場垂涎三尺——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鐵路網。
從時代背景來看,當時的中國和日本,是戰後少有的外交蜜月期。1980年日本政府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民眾對華親近感達到曆史最高峰,為78.6%,中國成為日本民眾最親近的國家。
中日之間當時的關係,對“講政治”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籌碼。所以,日本對做成這一單生意的信心十足。
信心足,自然就少不了獅子大開口。照日本人的想法,中國無可選擇。當時世界上幾大鐵路集團,美國的鐵路都被邊緣化,蘇聯的鐵路能耗太高,歐洲則比日本的要價還高。所以,讓日本人降價的可能等於零。
中國人的看法,盡然也和日本人基本相同。沒辦法,自己的技術不行,要上高速列車,隻有挨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