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2 / 2)

70年代末,鐵路防疫部門曾對青島至上海的列車進行了衛生學調查。 在行車速度70至80公裏/小時條件下,分別在列車三個方向的車窗上取樣檢測,有廁所方汙染麵達80.1% ,而大腸菌群在 30000以上的占 47%。1997年,我國在環行線上進行 200公裏/小時以上速度試驗時,在不同速度級下,向廁所倒不同顏色的仿排泄物,在時速超過160公裏時,即發現排泄物被甩到玻璃甚至車頂上。

談到列車廁所與客運服務質量的關係,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直排 式廁所給旅客帶來的諸多不便,一些列車不得不采取在廁所裏放置 應急便桶的權宜之計。後來隨著列車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旅客列車集便裝置上馬,才解決了這一難題。

列車到了下一站魯源站,於怡把乘務工作交給副列車長王長霞,她帶著兩名乘務員下車,順著線路往回尋找。非常不巧的是,那日是個陰雨天氣,下車不久,瓢潑大雨傾瀉而下。他們三人步行25公裏,從五點半到八點,終於在路旁的草叢和線路上撿回了老太太散落的錢物。

次日,當老人趕到客運段拿到4900元救命錢時,感動得老淚紛飛,當場要給於怡下跪,被於怡一把拽住了。

從廁所掉下去的錢哪能全部找到,其實經過於怡的努力,隻找到2900塊,剩下的,是車隊職工集資給大娘湊上的。

感謝信是事隔十天後,老人的兒子從郵局寄給路局和客運段黨委的。老人的兒子是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得知事情的經過後,提筆向鐵路表達了感謝之情。他對列車乘務人員為旅客排憂解難的精神表示感謝,並讚揚於怡是“鋼鐵長龍上的活雷鋒”,“她的形象是貴局全體列車員的一個縮影”。

接受鐵路電視台采訪時,於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能到北京隊工作是我的光榮,前輩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我們隻有為車隊爭光的責任,沒有為集體抹黑的權利。

播出時,電視台配發了本台短評,號召鐵路職工向於怡學習,做到“有檢查與無檢查、對領導與對旅客、白天與黑夜、對生人與對熟人”的四個一樣。電視片播出後,客運段領導很滿意,都說於怡角色轉變很快,到了北京車進步很大,領導就有了動一動於怡的意思。

但是光一個事跡畢竟有點單調,楚清河幫她出了點子,讓她結合實際總結出來點東西。於怡琢磨出了一個“讓青春在崗位上閃光”的主題活動。要求乘務員把旅客當親人,堅持每天提前20分鍾出務搞衛生,真正達到窗明幾淨、四壁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