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外人休要指手畫腳(1 / 2)

他們認為,客運公司成立後,首先出現了與車站的利益矛盾,車站希望多賣票,客運公司和車輛希望旅客不買票,上車補票才好,錢就直接進入客運公司了,所以客運公司與車站的矛盾就出來了,車站和客運公司爭著搶客,這很不正常,鐵路客運整個流程出現了裂痕。

更深一步的矛盾還體現在以下方麵:客運雖然分出去了,但運輸的調度指揮、運能的安排權利還都在鐵路局,所以,在貨運緊張的情況下,客貨運的矛盾就出來了,而且越往後發展矛盾越突出。

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但有時改革也需要計算成本。

“從現在來看,客運公司其實是個早產兒,很多條件並不具備。”聞理說。

這句話說到戴萬三的心裏了,最起碼,鐵道部的那些元老們看到這句話,會認為他上台後終止“網運分離”的改革,並不是公報私仇,不是心血來潮,不是一意孤行,你看看,專家們也是這麼說的,而且是全國知名專家這麼說的。

戴部長要買一把屬於自己的“手術刀”,老郭用過的寶刀已經鏽了。這把“手術刀”必須聽從他老戴的指揮,這次,他也要動手了。

郭離任,戴履新,對於鐵道部外部,這種政府官員的正常調動不會引起什麼震動,但對於鐵路係統內部來說,卻可能意味著很多東西都要“重打鼓另開張”。

鐵道部在京接連召開了兩次全路的內部會議,一次是鐵路跨越式發展研討會,一次是鐵路專項改革工作座談會。

戴萬三係統地提出了鐵路“跨越式發展”的總體思路,就是要以較短的時間、較少的環節和較少的代價,實現與發達國家原來走過的發展曆程相同的目標。

據當時參加會議的人士透露,會場氣氛很熱烈。

對於鐵路管理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會上沒有明確結果,但戴萬三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我國鐵路改革,既要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更要從我國國情和路情出發,把握這樣幾個原則:

一是鐵路管理體製改革要有利於運輸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運輸能力緊張的情況下,體製改革不能降低運輸效率。

二是鐵路具有為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和國防建設服務的職能,改革不能削弱這一功能。

三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鐵路體製改革更為複雜,必須按照改革總體走向的要求,穩步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前任所力推的“網運分離”在他的報告中隻字未提,“主輔分離”倒是成為了戴部長下一步推進管理體製改革的攻堅任務。

老戴還是人性未泯,考慮到剛剛離職不久的郭部長心裏承受能力,為了照顧郭老部長的情緒,對於鐵路客運公司撤消分拆,鐵道部認為“撤消”的說法不準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完善”。

鐵道部大張旗鼓地成立了主輔分離、專業運輸公司和完善客運公司的改革領導小組。

中國鐵路體製改革的步伐不會停止!

這一番折騰下來,一位“老鐵路”迷惑不解地發起牢騷說:“幹了幾十年的鐵路了,到現在都不知道怎麼幹了,一會兒是網運分離,一會兒又是主輔分離,我們在下麵真是無所適從。”

好了,聞理不是和誰過不去,不是逮誰罵誰的人,他隻想和真理站在一邊,真理才是他的朋友。

對於戴萬三的改革思路,聞理認為,客觀的評價,說好一點是發展有餘,改革不足。說不好,就是用發展來掩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