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企業的電商之困(1 / 2)

湯胤

除了渠道、營銷等衝擊,互聯網已經開始從思維層麵反撲線下商業活動。那麼,互聯網商業與傳統商業到底如何不同?

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敲鑼打鼓很多年,目前已經廣泛為社會所認知。2013年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十萬億之巨,然而它仍然是整個GDP的15%還不到。饒是如此,它對傳統業態的破壞卻讓守舊者心驚膽顫。

2008年京東商城與明基電通公司發生了一場有趣的糾紛。明基發出公告暗指京東商城所售賣的3099元某款明基投影機來源不明,聲明不負責保修等等,而京東商城卻積極回應,聲明除了保證原廠正品外,甚至還自行提供“免費換新”服務,作為對對方渠道暴利行為的反擊。

照常理渠道商與生產商之間是典型的合作關係,京東商城與明基之間的糾紛出人意料,其實在情理之中:超低的銷售價格嚴重壓縮了線下經銷商的生存空間,而在當時情況下,線下經銷商占了絕大部分出貨量,是無法得罪的。這個案例是典型的線上線下渠道衝突問題,渠道衝突問題可謂傳統企業,尤其是已有品牌有渠道的傳統企業做電子商務的第一座大山。

線下書店是最早受到衝擊的一個行業。營銷模式、渠道的變更還不是最致命的,更多的是在於商業模式上,在觀念、流程、以及合作夥伴關係上的嚴重破壞——互聯網的普及,早已使得作者、出版社、書店、書商、經紀人、讀者之間交流障礙全部打通。國內、紅袖添香等等網站上,往往是網絡作家(免費)推出作品成功成名後,書商或出版社找上門約稿出版,或者依賴5%付費用戶直接貢獻收入。這徹底打亂了整個行業的利益結構。更讓人振奮的是,跳過了若幹環節,作者的話語權提高使得出書不再艱難,也可以享有更高的版稅,提高創作積極性。而有了網絡的反饋,出版社更容易預測銷量和客戶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獲益可以預期。

這種破壞還表現在思維層麵,互聯網思維開始反撲線下商業活動。近年來一個流行的趨勢,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從業者調轉槍頭殺回傳統行業,讓原以為電子商務事不關己的守業者措手不及。正所謂,驀然回首,競爭對手卻在行業別處,也難怪在傳統市場上翻雲覆雨的巨頭們匆匆殺進互聯網,卻“拔劍四顧心茫然”了。

互聯網商業與傳統商業到底如何不同?

互聯網的出現,曾經讓一些有眼光的企業無比興奮。不錯,隻要將商品擺上網,理論上可以將你的產品賣到全世界。然而這是個選擇性失明的論斷——很多商家沒有意識到,市場一夜之間放大一萬倍的同時,你的競爭對手事實上也放大了一萬倍!馬克思有句名言:“量變引起質變”,可以用來很深刻表達這個問題:互聯網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使得傳統渠道和營銷方式一夜之間失效。互聯網商業呈現於傳統商業不同的許多特點,典型的列舉如下:

第一,信息不對稱性的消除使得開放成為大勢所趨。信息的不對稱性是中介(代理、分銷商等)存在的基礎,而在網絡環境下,信息不對稱的消弭不斷壓縮中間商的生存空間,分銷環節將大大壓縮。近年來在企業走訪中,很多企業洋洋得意地祭出諸如“B2B2C”之類的“創新”模式。仔細琢磨,其仍然是照搬線下分銷體係,這些模式短期內可以存在甚至獲利,但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價格、渠道變得越來越透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主動開放企業運營數據,吸引外來合作夥伴,成為企業必須要過的觀念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