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門手藝,很多著名攝影師透過商業渠道表達思想。

采訪 邱月燁

21CBR:《我們這一代》集中拍攝了中國80-90年代最活躍的一群文藝界人士,當時這麼有眼光?

肖全:就是緣分,我也珍惜了這緣分。我在部隊就開始拍照,退伍回成都,完全是一文藝青年,常為一群玩伴拍照很自然,動機特別樸素,慢慢有了積累,後來在雜誌看到一張布列鬆(亨利.卡蒂埃.布列鬆,法國攝影家)的攝影作品,我才覺得那是一個方向,該用那種方式拍更多感動別人、感動自己的照片。

21CBR:在20多歲時拍攝文藝大腕,你怎麼觀察他們?

肖全:當時不覺得他們有名,就是普通人,隻是有一定技能,比如畫畫、寫作,願意通過技能表達他們的生命感悟、世界看法以及藝術主張,後來才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時代造就了他們。

21CBR:據說三毛非常喜歡你的照片,怎麼得到她認可?

肖全:第一次見三毛,在拍攝現場沒怎麼說話,後來她說感覺我們心靈相通。三毛出名不是因為寫作,而是她的旅行,一直希望找攝影師合作,看到我拍她的照片,一個勁說“太好了”。她說,20年前就是這麼一個人,背著包,留著短發,在世界到處漂泊,時間過去了,還是一個人,一個倔強的女人。

21CBR:朋友大多是詩人、作家,自己寫詩嗎?

肖全:我不敢寫詩,詩真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寫的,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21CBR:有沒有特別想拍、最後沒拍成的人?

肖全:有,比如我很喜歡顧長衛的攝影,當年導演胡雪樺拍《蘭陵王》(顧長衛擔任攝影),拉我去劇組,但是我已答應去《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組,曾在拍張藝謀、鞏俐、顧長衛之間糾結,最終選擇張藝謀,沒拍到顧長衛挺遺憾。

21CBR:《我們這一代》出版時,反響如何?

肖全:第一版印量很小,賣得較貴,2006年再版後,影響力巨大,很多人看到這本書才了解到這代人,比如作家許知遠曾說在北大讀書時就是我的粉絲。很多西方人了解90年代中國文藝界也是借助這本書。之前版本在網上被炒成天價,上千塊一本,連淘寶都買不到,很離譜。

21CBR:之後主要在忙什麼?

肖全:1996年完成書以後,生活在深圳,1997年左右,有朋友讓我回成都拍一個房地產廣告,管來回機票,但一分錢都沒有。那幅作品成為我最重要的廣告作品之一,也是唯一一幅署名的廣告攝影。

21CBR:那是幅怎樣的作品?

肖全:作品名叫《一個充滿回憶的新城》,一張5個小孩站在成都鹽市口老街巷口的照片。委托方說要“P”幾個小孩進去,我不懂什麼叫PS,從來不做那種手腳,就把他們拉到現場拍。栗憲庭(藝術批評家)有次到成都辦事,看到這張巨幅廣告,感歎成都居然有這樣的影像,一看攝影是肖全,就說難怪了(笑)。

21CBR:曾經拍的照片很文藝,如何適應商業攝影?

肖全:很多朋友心痛我拍廣告。其實,很多著名攝影師就透過商業渠道表達思想。2013年,我去西雙版納拍攝一組商業作品,委托方給了很多銀子,照片拍得特別好,一樣在成都展覽,有什麼不好意思呢?

21CBR:現在影像越來越平民化,怎麼看待攝影藝術?

肖全:攝影是一門手藝,像烙大餅一樣。大家都拍照,但非每人都能成攝影藝術家了,如果你有足夠思想,能持續通過攝影表達對生命和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