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恐怖分子的“獵鷹”
在烏恰縣膘爾托闊依鄉,記者見到年輕的牧民加爾·買買提和艾山·托合吐遜時,他們倆身上的傷疤還清晰可見。2012年8月30日深夜,這個鄉的柯爾克孜族牧民與四名企圖越境到國外參加“聖戰”的暴力恐怖分子遭遇,在搏鬥中兩名年輕人被暴徒用尖刀刺傷。
新疆公安邊防總隊克州邊防支隊政委陳敏說:“伊吉拉特”係伊斯蘭宗教詞語,意為“遷徙聖戰”。近年來,受境外極端宗教思想的影響,新疆的“伊吉拉特”團夥暗流湧動。
“伊吉拉特”遷徙的目的地主要有兩個——巴基斯坦、阿富汗。這些極端分子企圖越過帕米爾高原、轉道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真正目的是加入“東伊運”恐怖組織。自2009年以來,新疆發生的所有暴力恐怖事件幾乎都有“伊吉拉特”思想的影響。因此,新疆邊境地區阻截恐怖分子的任務也愈加繁重。
記者在克州阿克陶縣采訪時了解到,位於帕米爾高原北麓的蓋孜公安邊境檢查站扼守南疆通往中亞、南亞的交通要道,近年來連續查獲企圖偷越國境的暴力恐怖分子。
“2011年7月4日,我們抓獲了兩名企圖越境到巴基斯坦進行‘聖戰’的青年。”蓋孜公安邊境檢查站站長朱勇說,邊防官兵在檢查長途班車上的旅客時,發現兩名男子身份可疑,遂對他們進行全麵檢查,在隨身攜帶的包中查獲了指南針、繩索、地圖等物品。
朱勇說:“經阿克陶縣公安機關查明,這兩名未成年人參與了一個地下教經習武點,公安機關經過深挖打掉了這個地下教經點,抓獲非法講經人員1名,學經人員7人,這也是近年來查獲的第一起未成年人企圖越境參加‘聖戰’的案例。”
邊防武警介紹說,近年來“伊吉拉特”組織成員不斷變化方式企圖蒙混過關,年齡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而且手段更加隱蔽。為了逃避檢查,一些企圖越境人員不攜帶任何行李物品,待檢查通關後在中巴邊境的塔什庫爾幹縣城購置越境的生活必需品。
為了防止“三股勢力”繞行檢查站進入邊境地區,蓋孜公安檢查站依靠邊民群眾在轄區可以通行的山穀、便道和牧民點發展了250多名群眾護邊員,實現了每500米有一名群眾護邊員監控,22個重要山口、要道均有3至8名群眾護邊員駐防,部署了全線無縫隙的“防控網”。
從喀喇昆侖山到帕米爾高原,從伊犁河穀到中蒙邊境,新疆公安邊防部隊組建了一支由1.7萬名各族邊民組成的護邊員隊伍,協助邊防官兵開展聯防、堵截、觀察和信息收集工作,使邊境管控的觸角延伸到每個邊境村隊和通外山口要道。
新疆公安邊防總隊南疆指揮部主任李戰成說,近6年來,新疆護邊員協助邊防官兵截獲企圖偷越國境人員達數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