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的世界徜徉
杏壇抒懷
作者:胡修喜
目中有人,課中有情!這是老師們對我上課的評價。我曾對青年老師們說,課堂上教師的每一句話都要說到學生心坎裏,要讓其自主、自主、再自主!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我引領學生關注七歲小男孩的心路曆程,感受“信賴父親”帶給他的那份“堅定”與“不放棄”……課堂情意濃濃,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欲罷不能,那一刻情感體驗與言語實踐融為一體,溫情潤澤,沁人心脾!這樣的教學嚐試,有人說是“指向生本”的,有人說是“基於對話”的。其實,更多的是想運用“移情”的方式,將學生們的情感“移”入學習材料的情境中,帶著情感體驗去學習……這些應是學生在讀寫實踐中,擺脫“淺嚐輒止”式的表層閱讀、學習,逐步走向“認同”“行為傾向”和“付諸行動”的深度學習的必然之道吧!
我總覺得,語文課就是要有語文味!就要潛心讀書,靜心思考,品賞積累,在文中走幾個來回。於是,我倡導“主線鮮明,細節靈動”。教學《天遊峰的掃路人》一文,我從“什麼樣的峰,什麼樣的人”入手,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我從“哪裏看出了不起?”引導學生對話,讓學生感受發現語言表達的獨特效果,引領學生關注語言形式。這樣,教學簡明清晰,指向言語實踐,彰顯語文特質,學生得言得意。於是,我倡導“關注文本,教給方法”。《恐龍》《海底世界》這樣的說明性文本,我梳理出“知大意,明特點,學方法”的一般解讀思路;《水》《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樣的敘事性作品,我梳理出了“抓細節、悟情感”“言為心聲”等解讀視角……這樣,教學重學重悟,學生得法用法,通過“學得”“悟得”“習得”三種機製相互滲透,相互整合,構建出了鮮明的教學特色。於是,我倡導“研究名師,汲取營養”。潛心研究不同流派的名師,試圖透過他們的精彩課堂,明晰語文味的概念,探尋語文的味道。
語文學習不能隻局限於教材。老話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新課改中,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偏弱是語文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的瓶頸。於是,“一體兩翼,課內外結合,構建校本語文課程”的議題,成為了我和學校語文團隊的共同目標。我圍繞《開展課外閱讀實踐,引領小學生親近母語研究》這一省級課題,和同事們協力同心,披荊斬棘,重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課時,著力構建書香校園,書香課堂……我設計“鄉土習作課程體係”,引領學生在踏青、秋遊等主題活動中挖掘習作素材,學習過有意思的語文生活……我設計以傳統節日為主線的課外閱讀手冊;開發以兒童經典書目為藍本的課外閱讀書目;還結合課本單元設計,選編成了課外主題閱讀讀本……
我的網名叫“平凡一滴水”。我願意徜徉在語文的世界裏,做平凡的一滴水!席勒說:真正美的東西,必須一方麵和自然一致,另一方麵與理想一致。徜徉在語文的世界裏,是我最自然的語文生活方式,更是我不懈的語文追求!